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29日專電)台積電規劃在德國設歐洲第一座晶圓廠,專注車用特殊製程,負責招商的德國官員對此表示歡迎,強調歐洲車用電子市場前景可期,德國有決心打造半導體產業鏈。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ermany Trade & Invest)半導體專家塞勒(Oliver Seiler)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COVID-19疫情期間晶片供應短缺,導致汽車生產線停擺,德國才真正意識到半導體業的重要性,不僅經濟部長親自致函請台灣協助,歐盟也全力推動「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利用放寬補貼規定來增加投資誘因。
台積電日前表示德國設廠的協商仍在進行,最快8月做出決定,塞勒對台積電與德國政府的談判不願多談,不過對台積電考慮設廠表示歡迎。
他強調,德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電子市場,除了智慧製造和人工智慧,汽車工業將帶動歐洲的晶片需求。
據「德國電子業同業公會」(ZVEI)2021年發布的最新半導體產業報告,每部車所需的晶片總值,過去20年來每年平均成長7%,到了2025年將達1050美元,「由於行車輔助系統和車聯網的發展,這趨勢可望持續下去」。
因此,塞勒指出,為避免再次陷入晶片荒的窘境,現在連汽車工業也自己投資產能,尤其傳統汽車大廠都想分一杯羹。
舉例來說,全球最大汽車零件供應商博世(Bosch)在德勒斯登(Dresden)設立晶圓廠,2021年7月正式啟用;另一家汽車零件大廠采埃孚(ZF Friedrichshafen)與美國碳化矽晶圓領導廠商Wolfspeed結盟,今年2月宣布將在德國西部的薩爾邦(Saarland)建晶圓廠。
德國車用晶片大廠英飛凌(Infineon)則大幅擴充產能,新廠今年5月在德勒斯登動工,投資額50億歐元(約新台幣1700億元),號稱是公司史上最大單一投資案。
不過,德國強化半導體產業鏈的努力,也因補貼金額節節攀高引起爭議。
上月美國半導體巨擘英特爾(Intel)與德國政府簽約,在馬德堡(Magdeburg)投資300億歐元(逾新台幣1兆元)設廠的計畫,將可獲得多達99億歐元(約新台幣3400億元)的補貼。
經濟學家批評,政府無視風險將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質疑花這麼多納稅人的錢不值得。
塞勒表示,各國為推動半導體在地製造,補貼建廠成本2到4成是常態;這是歐洲史上最大筆的外國直接投資,德國政府從未補貼過這麼高的金額,難免引發議論。
他強調,半導體、車用電池、雲端計算、氫能全屬歐洲極力打造的未來產業,德國對強化半導體產業鏈有整體和長遠的規劃,只要歐洲沒有的新科技都鼓勵投資,因此從博世、采埃孚、Wolfspeed、英飛凌到英特爾最近的設廠計畫,政府都願意補貼。
至於德國的高電價問題,塞勒說,經濟部正準備用電費補助和長期合約的方式,為能源密集產業解決電價過高的問題,可望在不久將來看到正面結果。
他提醒,德國還有綠電充足的優勢,這點尤其是車用電池和半導體廠落腳德國的主要考量。(編輯:張芷瑄)112073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