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行政議員盼向台灣取經 提升農業生產規模

馬來西亞行政議員盼向台灣取經 提升農業生產規模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黃自強吉隆坡10日專電)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行政議員黃瑞林今天受訪強調,台灣農業技術至少領先大馬20到30年,不論種植稻米、水產養殖等領域應向台灣取經,學習農業技術提高大馬農業生產規模。

負責地方政府與旅遊的雪蘭莪州(Selangor)行政議員兼適耕莊(Sekinchan)議員黃瑞林(Ng Suee Lim)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台灣農業發展比大馬發達、進步,有專業的碩博士團隊不斷研究提升稻米產量,對農業技術有深入研究,至少領先馬來西亞20到30年,「馬來西亞人不論喜歡與否,這是必須接受的事實」。

他指出,不論是種植稻米、水產養殖等農業領域,大馬政府官員絕對有需要學習台灣農業技術。

黃瑞林告訴中央社記者,台灣和大馬在農業技術方面可以不斷交流或技術轉移,才能提升大馬的農業生產,「馬來西亞政府官員也要時常到外國取經,特別是去台灣」,才不會閉門造車。

他並說,大馬不要覺得赴國外取經好像是一種自我矮化行為,否則將永遠看不到「大世界」,多學習、多取經才能締造雙贏局面。

對於大馬最近發生的本地生產稻米短缺問題,黃瑞林認為,大馬對稻米需求量大,本身供應量不足 每年至少須從外國進口35%稻米,本地僅能提供65%稻米,適耕莊雖是魚米之鄉,仍無法提供所有消費者。本地稻米短缺另一原因是受全球稻米短缺影響。

另外,本地稻米短缺另一原因是移工議題,他說,大馬約有400萬名註冊移工,但非法移工可能有200萬人,這些移工或基於經濟原因都會選擇售價便宜的本地稻米,由於大馬並沒有禁止移工購買本地稻米,反而造成移工和本地人共同搶購便宜的本地稻米,造成市場上稻米不夠。

身為負責地方政府與旅遊的適耕莊州議員,黃瑞林也向大馬農業部提出「兩年5季稻米種植」計畫。

他認為,大馬目前稻米收成是一年兩穫,代表農夫一年收入也只有兩次,如果連續碰到天災等情形,農夫所有心血勢必付諸流水,不僅收入大減或被迫借貸度日,如果利用農業科技增加收穫次數,相信有利提高農夫整體收入。

黃瑞林說,大馬稻米增加收穫次數的同時,也要能提供穩定的灌溉系統。

他受訪強調,農業是保護國家糧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目前全球種植成本不斷調漲,大馬農業可以多向台灣等其他國家取經,並鼓勵年輕人返鄉投入稻米農作,共同利用農業科技帶動並提升糧食生產,才能提高農夫整體收入。(編輯:陳承功)11211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