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救地產16條 分析:房市復甦仍取決於需求

中央社  / 中國

(中央社台北18日電)中國官方日前發布支持房地產企業的「金融16條」,路透社引述專家分析,新措施有助紓緩房企資金短缺的問題,但房市是否能全面復甦取決於民眾購房需求,而這受到就業前景及防疫政策影響。

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日前發布支持房地產企業的「金融16條」,是今年以來力度最大的支持政策,其中包括擴大房企融資管道,明確「保交樓」的資金來自政策性銀行,並允許多種貸款展期。

路透社18日報導指出,從數年前中國政府針對房地產企業債務風險而實施的監管,到現在推出一系列協助房企融資的措施,反映中國房市形勢變得很嚴峻。

報導分析「金融16條」的效用,指出「金融16條」主要旨在增加開發商的資金流動性,市場歡迎有關措施,可延長房企的還款期及更易獲得貸款;銀行家、開發商和分析師認為,雖然可以增加房市的供應,但民眾對房市的需求仍然是關鍵問題。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10個月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年減22.3%,商品住宅銷售額年減26.1%,房地產開發商投資也年減8.8%。

報導引述評級機構惠譽在15日表示,即使採取「金融16條」,預測2023年新房銷售大致與今年持平,並指購房需求取決於消費者的情緒和就業前景是否復甦,而這取決於中國對疫情防控措施持續放鬆。

瑞銀中國及香港房地產研究主管John Lam則表示,中國政府支持房企資金流動性的舉措,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負循環」,這應該有利房市需求復甦。

報導指出,雖然中國政府日前公布優化防疫20條,但「清零」政策將繼續對經濟活動構成壓力,加上失業率上升及房價下跌,許多潛在買家推遲了購房計劃。

一些民眾最主要的擔憂,是新措施是否能讓開發商走出危機及復工。

報導又指出,一些銀行家認為「金融16條」將改善房地產融資環境,這意味著對銀行而言,房地產風險與金融風險之間的惡性循環得到緩解,但由於前景不明朗,新措施下房地產開發商仍繼續面臨信貸風險,「說房企解除信貸風險警報言之尚早。」

據瑞銀估計,未來幾年低迷的中國房地產業,將使銀行體系潛在損失高達人民幣1.4兆至1.5兆元(約新台幣6.5兆元),主要來自銀行的無抵押房地產開發貸款、債券和非標準資產的潛在損失。(編輯:陳沛冰/張淑伶)1111118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