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引專家意見:COVID-19沒證據有後遺症

人民日報引專家意見:COVID-19沒證據有後遺症 | 華視新聞
圖片翻攝自 澎湃新聞 微博

中央社  / 中國

(中央社台北1日電)中國多地爆發抗議過度防疫的「白紙運動」後,官媒一反過去報導方向,開始釋放COVID-19並不可怕的訊息。人民日報今天引述專家意見,表示COVID-19感染者「尚沒有證據表明有後遺症」。

人民日報app(應用程式)1日報導,感染Omicron病毒變異株後,絕大多數為無症狀感染者或輕症,極少發展為重症的情況,「已得到廣泛的知曉和認同」,但許多人仍擔心感染過後會留下後遺症。

11月30日,廣東省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教授、廣州市黃埔方艙醫院總領隊崇雨田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後遺症在醫學上有其定義。「一些傳染病的患者,在恢復期結束後,某些器官的功能長期未能恢復正常,才會被認為是後遺症。」

從實踐中觀察,有的COVID-19病患的臨床表現可能持續比較長,比如味覺嗅覺喪失、關節痛、記憶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學者把這些稱為「長新冠」,但崇雨田認為,尚不能將其歸類為COVID-19的後遺症。「目前學界並未確認新冠肺炎(COVID-19)有後遺症。至少尚沒有證據表明有後遺症。」

他還說,當前,COVID-19感染者在康復後已基本不具備傳染性;即使是復陽,也不太可能傳播病毒。康復者對病毒有抵抗力,「大概在3個月左右不會再次感染;但超過這個時間,或有新的變異毒株出現,還是有可能再次感染」。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官媒如央視、新華社等持續報導COVID-19在美國等國家造成的死亡人數和對經濟社會的衝擊。直到今年11月上旬,人民網仍發出「國際觀察:『長期新冠』後遺症困擾美國等國家」文章,內容強調「危害長遠『社會後遺症』不容忽視」。

不過,11月底出現在多地的「白紙運動」顯示,許多中國人對疫情下的封控生活已經難以忍受,甚至願為此走上街頭並喊出政治口號。其後,重慶、北京、廣州等多地開始微解封。

除了人民日報上述報導,中國官媒環球時報今天也發布「國內科研團隊實驗驗證:奧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的報導,引述一項由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開展的實驗,強調Omicron變異株的致病力已下降的結論充分做出驗證。

儘管這並非首次有相關的報導,但中國媒體集中在這兩天報導「疫情並不可怕」的新聞,與要求疫情防控措施「精準、適度放寬」的方向相呼應。(編輯:張淑伶/楊昇儒)111120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