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地緣政治等衝擊 企業不再獨鍾中國供應鏈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5日電)受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疫情干擾與美國嚴格限制中國取得晶片等因素影響,如今跨國企業不再獨鍾中國供應鏈,並三思他們在中國的布局。

香港「南華早報」(SCMP)今天報導,總部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國際海產」(Maritime Products International)公司總裁法斯(Matthew Fass)表示,疫情期間出走中國的分散投資變得更加必要。

回顧疫情爆發及蔓延的3年期間,中國當局實施大規模封控,導致企業營運陷入一團亂,不過離開中國要去哪裡找尋商機,猶如其他的企業主,法斯還在苦思該何去何從。

他說:「我們的公司與產業非常仰賴比較自由的商品與服務貿易原則,如今許多領域也都感受到,這個(經商)條件遭受衝擊,特別是中美關係的緊張,這對我們而言非常困擾。」

自俄侵烏以來,歐洲政界已積極呼籲,藉由分散科技與重要原物料的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同時得避免又浮現不利於經商的新罩門。

丹麥工業總會(Confederation of Danish Industry)代表韓森(Peter Bogh Hansen)表示,疫情與俄烏戰爭暴露過分仰賴特定地區供應鏈的缺陷。

他說:「過去數十年,中國是歐洲製造業主不能忽略的海外重鎮,雙邊因這層關係而格外互蒙其利,但是隨之而來牽涉中國的地緣緊張日益加劇,製造業者越來越擔憂過度依賴中國。」

韓國圓光大學中韓關係研究所所長崔在德(Choi Jae-duk,音譯)說,韓國經濟高度仰賴中國,向來被提醒這是韓國的罩門,而中美緊張加劇及俄烏戰爭導致供應鏈重整,使得中韓兩國維持及發展經貿關係更顯棘手。

他說,慮及近來的諸多議題,像是因韓國部署簡稱「薩德」的「終端高空防禦飛彈系統」(THAAD)遭到中國經濟報復,還有中國的清零政策與中國體制的不透明,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有助於韓國經濟更健全。

美國頒布「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 CHIPS Act),當中規範禁止各種半導體的製造設備進口中國,不過去年10月,美方同意給與韓國的廠商1年寬限期。

專門研究中韓經濟關係的仁川大學教授李賢泰(Lee Hyun-tae,音譯)說,若因晶片法案的當中規定,以致韓國的半導體業者無法再投資及進口新的設備至他們在中國的工廠,如此機器維修難及無法充裕供應中國市場,最終將導致所有工廠停擺。

另一方面,韓國則是獲得投資新契機,荷蘭半導體生產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將在韓國投資1億8900萬美元(約新台幣57億元)闢建全新的廠辦,這是艾司摩爾首度在國外闢建再製廠(remanufacturing facility)。

至於蘋果公司也有意實行切斷依賴中國的策略,即使過去數年,中國促使蘋果公司大幅成長。

印度商業與工業部部長戈雅(Piyush Goyal)上月表示,目前蘋果公司約5%至7%比例的產品在印度製造,並說期盼25%的生產比重集中於印度是蘋果公司設定的目標。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西方擬完全與中國脫鉤根本不可能,但建議中國應審慎制定外交政策,別釋放不令人樂見的訊息,「尤其是若我們骨子裡不想脫鉤,偏偏我們拙於表達」。

姚洋還說,就創新而論,中國當前面臨最大的危機之一就是常常由國家發動,如此將損及自由市場應發揮的功能,而關鍵領域的獨立新創是絕對必要的,但也有必要區別哪些必須由政府執行,以及哪些可全然放給市場。(編輯:曹宇帆/唐佩君)1120225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