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倡和暗地援俄 專家:中國樂見俄烏戰拖長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1日專電)中國在俄烏戰爭的角色,深深影響歐盟與北京關係。專家們今天在歐洲議會一場公聽會指出,中俄之間比歐洲所想還密切,雖不完全互信,但因現實互相需要而綁緊,且戰事拉長、拖住美歐,對中國有好處。

中國政府提出12點對俄烏戰爭的立場,被美國及歐盟視為表面工夫,同時美國也釋出情資指北京可能援俄致命性武器,令中國的真實角色更受關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安全與防衛次級委員會(Subcommittee on Security and Defence)今天邀專家舉行公聽會,探討中俄軍事合作及影響。

該委員會主席洛瓦索(Nathalie Loiseau)首先指出,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Crimea)以來,中俄軍事交流愈來愈密切,包括去年9月聯合軍事演習還擴大到白俄羅斯及印度也參與,對歐盟安全帶來疑慮。

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的中國國防政策與軍事現代化高級研究員溫玫雅(Meia Nouwens)表示,目前從公開管道尚無法取得中國援助俄國武器的證據,但兩國從武器貿易到科技研發、演習、混合戰等軍事領域早有密切往來。

例如2017至2021年中國戰機有54%來自俄國,2003到2022年中俄聯合軍演有半數集中發生在過去7年,尤其在南海及印太區域。她認為這些軍演使中國能從更有戰爭經驗的俄國學習,而且中國逐漸在聯合軍演中扮演更多主導角色。

此外中俄在太空、早期預警系統等領域的研發有合作,兩國國營媒體簽有內容分享協議,利於彼此協作不實訊息的資訊戰。溫玫雅提醒不只是俄烏戰爭中看到的中方協助俄國宣傳,俄國長期也在幫中國對外操作資訊。

布魯塞爾荷語自由大學(VUB)安全戰略學者培索娃(Eva Pejsova)則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中俄愈走愈近,帶來一個更分極化的新時代,「中俄關係比我們想的還要深,不論他們是否有足夠互信,當前他們極度需要彼此。」

她並指出,中國日益威脅東亞局勢,讓日、韓等區域內國家感到不安,也為歐盟帶來更多元的安全議題合作夥伴,例如波蘭與韓國提高軍事合作(按:去年波蘭宣布採購1千輛韓國坦克)。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級研究員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也認為中俄之間雖有矛盾和競爭,例如中國從俄國取得製造武器的技術,但現實需求把他們綁在一起。

在西方制裁下,他分析中國除了提供俄國能源等產品出口市場、金融支付系統、軍民兩用產品零組件和科技產品,俄國資深官員並相信中國愈強大對俄國愈有利,因為可拉下美國。

與會學者都認為北京若公開提供俄國武器,將違反中國不介入他國內政的長期外交原則,也會傷害中國目前極力想塑造的調停者形象。但培索娃與加布耶夫都認為,讓美國分心處理俄烏戰爭對中國有很大好處。 「中國在印太地區會更有餘裕,軍事、經濟等更有發展空間,」培索娃說。

加布耶夫說:「中國會期待兩方膠著,戰爭持續幾年,烏克蘭不會獲勝但仍維持為一個主權國家。」他也指出中俄間的軍火交易難以追查,不僅雙方會極力隱藏,且交易使用人民幣、中俄邊界又如此長,無需經由他國。

綜合專家意見看來,表面提倡和平、暗地確保俄國軍事挺得住,可能最符合中國戰略利益。

北京端出一個空泛口惠的和平立場,在加布耶夫看來,對南半球國家和其他開發中國家很有宣傳效果,「中國把自己放在一個唯一拿出和平計畫的大國位置」。

因此,他認為揭露中國可能軍援俄國的情報,包括中國企業提供關鍵零組件給俄國,非常有助於反制中國的論述。(編輯:陳正健)1120302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