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企信心欲振乏力 分析指產權保護不夠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日電)中國近來強調要振作民企信心,但效果不明顯。學者指出,想要煥發企業家精神,就需要完善產權制度。從疫情期間中國政府的應對看來,隨意關停民企卻不作出補償,就體現出對私有產權不夠尊重。

德國之聲(DW)中文網4月30日刊登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沈凌的評論文章。

他說,新一屆中國政府重新強調要振作民企信心,但從對政策和宏觀經濟最敏感的資本市場表現來看,這個效果並不明顯。無論是代表大中型企業的滬深300指數,還是民營企業為主的創業板指數,都徘徊於近幾年的底部區域,乏善可陳。

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1到3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年增5.1%,但其中民間投資只增加了0.6%,其他都是國有控股的貢獻。

沈凌說,企業家精神是市場經濟的關鍵所在,想要煥發企業家精神,就需要完善產權制度。「有恆產者有恆心」,企業家吃盡千辛萬苦,是期待獲得並保有其創業成果的,而建立和完善產權制度是政府的職責。

他認為從過去3年COVID-19疫情管控就能管窺政府的產權保護作為。當時各國政府除了對公共場所設下限制,也要求關停私人經營的餐廳、電影院。「這時候,是從政治角度要求這些民營企業為了公共利益做出犧牲?還是從產權保護角度出發,對這些受傷害的個體做出補償?」具體方案就體現了政府的執政理念。

他比較分別在德國和中國經商友人的情況後表示很感慨:雖然德國政府對疫情的反應沒有中國政府來得快,但是它的產權保護意識要強得多。

中國地方政府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往往一個文件,甚至有時候文件都來不及,電話通知就可以關停一批民營企業,但是往往關了就完了,對於民營企業家和員工的損失,沒有一個合理補償的制度。但是德國餐飲行業者在關停時,老闆和員工都有拿到政府的一些補償,「雖然不能說讓人人滿意,但是相較於中國政府,那是好的多了」。

他認為,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產權制度的過程中,需要管好自己的手,既不能不動,也不能亂動。每次動,都需要瞻前顧後,不能顧此失彼;也需要著眼長遠,不能被短期擾動所左右。(編輯:張淑伶/曹宇帆)112050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