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李雅雯台北1日電)分析指出,去年以來多個國家宣布與中國貿易結算採用人民幣,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持續推進,不過人民幣國際貿易支付比重仍低於美元、歐元,所謂「去美元化」難有突破。
陸媒華夏時報刊登評論指出,今年3月,人民幣在中國的銀行代客涉外收支比重,從2010年近乎零的水準上升至48%,刷新13年來歷史新高;同期美元占比則從83%降至47%,創下歷史新低。
評論認為,人民幣在中國外貿支付比重不代表國際貿易結算比重,國際貿易仍以美元、歐元佔據絕對位置,「人民幣的份額在上升,但還是很小,跟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仍然不成比例」。
評論提到,去年以來多個國家宣布與中國貿易結算採用人民幣,最近一次事件為阿根廷在4月宣布停止使用美元支付從中國進口商品,改採用人民幣。
巴西在3月與中國達成協議,採用本幣進行貿易結算,彼時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公開表示,「我知道大家都習慣了使用美元,但21世紀我們可以做不同的事」。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以及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機制,對於雙方經貿往來有深遠影響,阿拉伯石油的美元結算,這是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基石;另外包括俄羅斯等國家「去美元化」動作越來越深入。
評論強調,中國第1季人民幣支付結算規模擴大和貿易結構變化也有關。中國第1季對東協進出口金額年增16.1%、對俄羅斯年增47.1%、對非洲年增19.3%;不過,相關事件趨勢只能解讀為人民幣國際化有進展,非去美元化的重大突破。
太和智庫研究員張超日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表示,歐美的銀行危機、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使得其他國家使用美元有著不安全感,於是試圖降低對美元依賴度。
張超表示,不可否認的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距離美元仍有一定的差距;人民幣安全,但是在便利度、市場豐富度等都離美元地位尚遠,於是現在也未能予以「人民幣是完全的國際化貨幣」的評價。(編輯:邱國強)1120501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