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黃自強吉隆坡2日專電)「近身觀察台灣民主發展,參與選舉及選區服務」。大馬年輕世代黃振峰受台灣選舉洗禮啟迪,決定反思家鄉政治發展並「鮭魚返鄉」,盼投身公眾事務,站在最前線以理性角度思辨、擬定並推動政策,展現新世代觀點。
吉隆坡的天氣豔陽高照,一身短袖T恤裝扮的黃振峰(Bong Jenn Fonng)把採訪地點從當地人聊天的咖啡茶室,臨時更換到冷氣餐廳,讓尚未適應大馬炎熱氣候的記者不至揮汗如雨。
身為留台校友的黃振峰首先告訴中央社,無論從大學時代新聞專業訓練到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理論與國會實務訓練,5年留學台灣經驗讓他有機會感受台灣選舉模式中的政治發展與社群媒體快速變化。
他說,大馬雖曾也有要求改革的「烈火莫熄」(Reformasi)社會運動,但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則是他初抵台灣後首次「震撼教育」,感受到當時台灣民主政治發展與主流民意。
黃振峰指出,或許是這個「契機」讓他於2015年有機會體驗台灣政治選舉活動,當時想法很單純,就是想看看台灣選舉模式。
當時他實際參與「社會民主黨」成立活動,尤其透過范雲與苗博雅教導與協助,逐步從門外漢「旁觀者」角色蛻變為競選活動的「參與者」。
他說:「苗博雅昔日曾赴馬來西亞參加廢除死刑相關活動,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苗博雅,也因此很幸運有機會參與『社會民主黨』的活動。」
黃振峰解釋說,所謂參與台灣「政治活動」指的是近身「觀察」台灣新興政黨成立的過程,競選服務人員如何製作文宣,利用社群媒體平台擴大網路聲量,爭取老中青不同世代支持,抑或深入選區經營的模式。
利用台灣求學之餘邊實際觀察政治脈動的黃振峰說:「我就是在做幕僚工作,觀察政治人物的行政作業流程或法案擬定與推動。」
2016年立法委員選舉讓黃振峰實際在當時參選立委的范雲角逐的選區走透透。他認為,自己雖然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工作人員,但實際參與選舉活動,協助在大安區耕耘,走訪各種選舉活動行程,打選戰很辛苦,「這個經驗真的很棒」。
黃振峰受訪說,幸虧有新聞背景與政治學的國會知識訓練,他才能觀察台灣政治發展模式的改變,透過到不同政治人物身邊磨練,就近感受政治人物的選區經營與服務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黃振峰受到范雲與苗博雅的鼓勵盼留台學子傳承民主化經驗影響,並未與一般留台學子續留台灣發展,而是「鮭魚返鄉」。他於2020年初完成碩士口試後即返回馬來西亞。
對於記者詢及大馬的政治情勢,黃振峰則以台灣學術與實務參與政治活動訓練為例,說明要反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發展趨勢」,諸如台灣區域立委席次為什麼會減少、為什麼需要不分區立委、為什麼會有市議員改選。這些都是不同時代的政治發展結果,大馬也是一樣,每一個政治事件發生的背後都有特定因素,造成不同的結果。
他說 ,因此,當外界評論馬來西亞政治局勢時,往往沒有很認真去檢視大馬過去政治發展過程中發生的事情,難以鑑往知來,「我們需要從不同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經驗來觀察馬來西亞」。
黃振峰分析,大馬政治發展多元,不僅有華人、馬來與印度族群,也有所謂的原住民,政治氛圍也夾雜著不同因素。如果論及馬來西亞政治發展,不能僅用簡單一句話帶過,而是要切入歷史脈絡才能了解為什麼大馬政治發展有如今的情勢。
黃振峰認為,馬來西亞的民主政治發展腳步很快,尤其是從2018年之後的大選迄今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大馬政治情勢其實還沒有發展到民主轉型後「民主鞏固」的階段,也未臻成熟,其實僅處於民主政治的萌芽階段。
他從年輕一代觀點觀察大馬政治發展,希望在今年舉行包括雪蘭莪州等6個州的選舉中,看到有更多的政黨出現,帶來良性競爭,人民有更多選擇,有更多元聲音被聽見,而不是妥協於政黨利益而忽略或犧牲弱勢群體利益。
黃振峰認為,小黨或雖沒有辦法執政,但仍有機會成為關鍵少數「造王者」,並影響政府決策。
黃振峰強調,政治的不穩定會影響外來投資者,希望大馬政局穩定發展,因此需要有一個遊戲規則,而非一直換政府。就年輕一輩的大馬人來說,參與政治活動除從政外,擔任政治人物幕僚,走訪選區了解民瘼,提供更多想法,用理性角度去討論公共政策。(編輯:周永捷)1120502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