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之外 錫克教獨立運動恐傷印度與多國關係

中央社

(中央社新德里20日綜合外電報導)加拿大與印度因錫克教議題交惡。分析指出,錫克教徒的哈利斯坦獨立建國運動在印度失去動能,也許不會再威脅印度團結,卻可能導致其他國家與印度出現類似緊張關係。

英國媒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印度1947年脫離英國獨立時,很少外人相信境內差異性那麼高的諸省能夠組成一個統一國家。印度後來確實未分崩離析,但是國家的一統性並非未受到挑戰。其中最持久的威脅之一,就是錫克教徒尋求建立哈利斯坦國(Khalistan)的獨立運動。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18日指控印度政府特務6月在境內殺害支持哈利斯坦獨立運動的加籍錫克教領袖尼賈爾(Hardeep Singh Nijjar)。新德里對此予以駁斥,並反控渥太華窩藏「恐怖分子和分離主義分子」。

錫克教15世紀在印度北部旁遮普(Punjab)地區興起,當時這裡由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統治。錫克教目前在印度有2300萬名信徒,世界各地則有300萬信眾。

1699年,錫克教領袖戈賓德.辛格上師(Guru Gobind Singh)對於受到穆斯林統治及錫克教教士間貪腐問題感到不滿,因此改革錫克教。他開啟的「哈爾薩」(khalsa,意為純潔)傳統,徹底改變錫克教的信仰活動和組織,並伴隨一個政治願景,那就是要讓旁遮普由錫克教徒統治。

1947年印度獨立時,一些錫克教徒嘗試實現這項願景,他們想從旁遮普分出一塊土地創建一個獨立國家。但當時當地的錫克教人口僅占少數,根據1941年的人口普查,錫克教徒僅占英屬印度旁遮普省總人口的15%。英國後來隨印巴分治將旁遮普省劃分屬於兩個國家,大部分被分到巴基斯坦一方的錫克教徒選擇遷徙到印度。

哈利斯坦國之夢也延續下來。隨著移居英國和加拿大等地的錫克教徒與日俱增,哈利斯坦建國運動於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初期再度興起。但當時這不太困擾印度政府,因為旁遮普省的政治情勢更令人擔憂。

整個1970年代,旁遮普省一直有要求更大自治權及有利錫克教徒政策的呼聲。當時印度執政黨國大黨(Congress Party)將這些訴求視為分裂國家。到了1980年代,訴求自治權的運動轉趨暴力。

這一部分歸咎於錫克教激進傳教士賓德蘭瓦勒(Jarnail Singh Bhindranwale)聲勢日益高漲,他稱錫克教徒是「在獨立的印度當中的奴隸」,並鼓吹信徒回歸基本教義。他說自己不是追求哈利斯坦獨立,但如果有這項提議他不會拒絕。他的論述助長教徒的暴力行為。

1984年爆發最嚴重衝突。當時賓德蘭瓦勒和一群支持者已在旁遮普省阿姆利則市(Amritsar)的錫克教最重要聖地金廟(Golden Temple)建立一個基地,他們打算從這裡起義。最後暴力行為擴散至全省,印度政府決定衝進金廟平亂。

印度當局的這場「藍星行動」(Operation Blue Star)對哈利斯坦建國運動造成至關重大影響,據估計有3500多人遭到殺害,包括數百名政府軍,以及錫克教朝聖者和賓德蘭瓦勒本人。

這場血腥殺戮導致印度史家古哈(Ramchandra Guha)所說的「錫克教徒集體心靈受傷」。數週之後,下令展開這場攻擊行動的時任印度總理英蒂拉.甘地(Indira Gandhi)遭2名錫克教徒貼身侍衛槍擊身亡。這起暗殺引發更多暴力事件,印度各地的錫克教徒遭到攻擊,有數以千計人喪生。

這些發展反而助長了哈利斯坦建國運動的聲勢,在印度和海外的錫克教徒紛紛投身這項志業,哈利斯坦激進分子暴力活動為之激增。1985年,哈利斯坦恐怖分子在印度航空(Air India)一架從加拿大蒙特婁飛往英國倫敦的班機上放置炸彈,造成329人罹難,死者大部分是加拿大人。

不過,在印度政府加以掃蕩和印度經濟成長等因素之下,哈利斯坦建國運動在當地失去動能。儘管許多錫克教徒仍然將賓德蘭瓦勒視為烈士,但是幾乎沒有人追隨他的腳步,即使有人這樣做也很快就被制止。印度唯一僅存主張哈利斯坦獨立的政黨,於上一次旁遮普省選舉中拿不到3%的選票。

不過哈利斯坦獨立運動在海外沒有熄滅。美國、澳洲、英國和加拿大都有團體繼續提倡分離主義。早在加拿大籍錫克教領袖尼賈爾6月遭人槍殺和杜魯道提出指控之前,印度和加拿大的關係就已經緊繃。

其他國家與印度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緊張關係。這項運動也許不會再對印度的團結構成威脅,卻會對新德里的外交政策造成影響。(譯者:何宏儒/核稿:張正芊)112092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