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艦艇活動頻繁 凸顯日本護衛艦不足窘境

中央社

(中央社東京6日綜合外電報導)日媒報導,由於日本護衛艦不足,面對中俄艦艇在日本周邊海域航行日趨頻繁的情況,海上自衛隊不得不派出能力較差的「小型艦」及「輔助艦」負責警戒監視案例激增。

讀賣新聞報導,面對中國及俄羅斯艦艇航行日趨頻繁,由於具備高度因應能力的護衛艦數量不足,日本政府防衛省正急於提升監視能力。

日本警戒監視由2006年成立的統合幕僚監部(類似國防部參謀本部)負責指揮,並針對航行在津輕海峽、對馬海峽及沖繩本島與宮古島間等海上要衝的外國艦艇公布動向。

統合幕僚監部2007年首度公布外國艦艇動向,當年僅有兩件;到了2022年全年共公布131件,今年截至11月5日止也已公布112件。

根據統合幕僚監部公布的資訊,讀賣新聞調查了至少派出一艘「小型艦」(如掃雷艦或飛彈快艇等)或「輔助艦」(如補給艦或多功能支援艦等)的案例,發現到2011年為止都是零,但從2012年開始出現1例(占整體約4%)、2020年16例(占整體約64%)、2022年82例(占整體約63%),甚至今年已有81例(占整體約72%)。

海上自衛隊艦艇執行監視任務目的是因應外國軍艦滯留日本領海等情況進行戒備,如果對方艦艇出現可疑行動時,將透過無線電要求對方注意。

監視任務也會蒐集對方艦艇的通訊及雷達波等電子情報,若看到對方艦艇配備的武器或乘組員有所動靜,也會進行攝影。

肩負監視任務的海上自衛隊艦艇中,護衛艦配備飛彈且擁有時速約50公里的速度,排水量都在2000噸以上;反觀掃雷艦時速僅約25公里,排水量也只有約600噸,有時也會因海象不佳無法航行。

至於補給艦及多功能支援艦,不僅對電子情報的蒐集能力較弱,也幾乎沒有任何武器配備。

中國艦艇航行日趨頻繁的原因,是軍艦數量增加。防衛省表示,中國海軍驅逐艦及巡防艦數量,從2001年的16艘增加到今年的88艘;反觀海上自衛隊護衛艦在這段期間一直維持在50艘上下。

而在烏克蘭遭侵略後,俄羅斯軍艦航行也趨頻繁,統合幕僚監部公布的件數也從2021年23件,幾乎倍增到今年的44件。

面對這種情況,防衛省將新建搭載乘組員可較以往減少約半數的新型多功能護衛艦(FFM)進行因應,建造總數為24艘;另外,也將推動引進用來執行警戒監視任務的「哨戒艦」(巡邏艦)及無人機。(譯者:黃名璽/核稿:劉文瑜)1121106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