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買國債傳聞助力A股 金融圈熱議量化寬鬆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9日電)受到中國央行可能直接購買國債的傳聞影響,昨天上證綜指盤中大漲,收盤重返3000點。金融圈討論「中國版QE(量化寬鬆)是不是要來了」,這意味政府舉債可能增加。

有關中國央行會直接購買國債的消息,昨天先是媒體披露,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要求,「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經過財經界人士在社群媒體轉發相關消息,直接影響下午的股市升勢,除了上證綜指以3010點收盤,融資淨買入額創下近期新高,滬深兩市總成交額達人民幣9322億元(下同,約新台幣4兆1016億元)。

財經媒體「金融界」指出,有分析認為,央行若在二級市場購債,將會改變國債供需關係,影響收益率走勢,有助於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刺激投資和消費。同時,央行投放基礎貨幣,將提高銀行體系流動性,為信貸擴張和經濟增長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但央行直接認購國債存在風險和爭議。一方面,這相當於政府部門加槓桿,可能透支財政,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這可能引發市場對貨幣政策放鬆的過度猜測。不過,按照中國法規,央行不得在一級市場直接認購國債,這意味著央行若想購債只能在二級市場進行。

實務上,中國央行很少在公開市場買入國債,1999年,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加大了對市場化發行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的現券買入力度,全年公開市場業務增加額為1920億元,其中回購為1288億元,現券買入為632億元。

藉由購買國債,央行向市場注入基礎貨幣,增加了銀行系統的流動性。財聯社報導,不論是國內公募、券商,還是海外投行都認為,中國版QE不會發生,央行也不會採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注入流動性。

報導說,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的研報中指出,中國版QE不會發生。在摩根士丹利看來,從使用央行票據、逆回購和借貸便利(LF),轉向更多使用政府債券交易,以控制金融環境而改善公開市場操作機制,這已成為全球央行的標準做法。中國央行不會在一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因此這不會是量化寬鬆。(編輯:曹宇帆)1130329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