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10日特稿)乍看之下,中國領導人說的話跟歐盟領導人一模一樣:要求對方提供公平經商環境、強調自家市場對外開放、共同促進世界和平。但或許就像山寨產品貪多不耐用,歐中一年開了3次高峰會仍顯「溝而不通」。
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抵法訪問同日刊出他的投書,內容就充滿了前述那些源自西方價值的「山寨詞彙」。不過歐洲聯盟(EU)領導人們近年來與他多次會談,仍在貿易失衡、市場扭曲、俄烏戰爭等相同議題原地打轉,話不投機也繼續說。
習近平此行除了是他睽違5年首次訪歐,也是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自去年4月以來與他的第3度高峰會。
見面說話是一回事,歐盟與中國的角力動作持續進行。歐盟想透過以市場力量為後盾的政策工具來平衡與中國貿易逆差,尤其是綠能產品降低對中依賴、提高自主供應;而中國則欲藉市場力量對歐洲國家各個擊破。
就在習近平來訪前的4月間,歐盟執委會連續運用新政策工具對中國發動調查,包括用「外國補貼規定」(Foreign Subsidies Regulation)調查中國企業在歐盟5國得標的風力發電案和在羅馬尼亞參與的太陽能板標案,用「國際採購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調查中國的醫療器材公共採購案是否對外商不公。
范德賴恩去年9月宣布調查中國進口到歐盟的電動車是否受政府過度補貼,案件進度也接近尾聲,歐洲媒體普遍預料執委會將祭出懲罰性關稅,升高與中國的貿易緊張。
習近平自然不是省油的燈。他這次以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而來,刻意選擇順道訪問的另兩國,一是申請等待加入歐盟的塞爾維亞,另一就是歐盟27國裡最愛唱反調、最親中親俄的匈牙利。
他訪匈牙利的「伴手禮」之一是中國長城汽車將在匈牙利設廠製造電動車。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去年宣布在匈牙利建組裝廠,寧德時代2年前也宣布在匈牙利興建電池廠,要將該國打造成全球第4大電池生產國。
這招將使中國車免關稅打進歐盟市場,也讓歐盟陷入尷尬情境。執委會近三年來加大力道推動綠能產業政策,以及前述多次針對中國的經貿調查案件,都著眼於保護歐洲本身企業,習近平偏偏讓中國企業直接殺進歐盟境內。
歐盟安全研究所(EUISS)8日發表一篇報告分析歐盟有無可能擺脫中國而達成綠能轉型,其中指出歐洲在風力發電機和氫能電解槽(electrolyser)的產能足以超過本身需求,熱泵(heat pump)產業也能涵蓋6成需求,但歐洲製造的電池雖能滿足自身一半需求,卻大多數來自中國和韓國企業的歐洲工廠。
據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T&E)估計,去年中國製電動車占歐盟市場19.5%,今年將超過25%。相對來說,歐盟則是占中國電動車出口40%的最大市場。
電動車是歐中兵家必爭之地,中國以匈牙利為切入點,會否複製電池的中企歐製故事,值得觀察。
無論如何,習近平這趟與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高調宣布雙邊關係升級到「全天候全方位」,簽署的18項合作協議中,也有多項碰觸歐盟近年亟欲防堵外來勢力介入關鍵基礎設施的敏感神經。
習近平還說他支持下半年輪值歐盟主席國的匈牙利「發揮更大作用」,奧班則說自己在歐洲「獨排眾議」,看來歐盟各種對付中國的政策將不斷在匈牙利受刁難。
簡單說,歐盟總體政策上對中國的期待,包括停止挹注俄羅斯戰爭經濟、停止傾銷低價過剩產品打擊歐洲產業等等,習近平一個都不讓步;歐盟國家個別的經濟利益,中國才會給甜頭,例如今年已到北京與習近平雙邊會的,比利時獲得豬肉輸入中國解禁、西班牙可擴大牛肉輸入中國。
范德賴恩在6日與習近平會談後的記者會上強調,必要時會充分運用貿易政策工具來對付中國,並說歐中關係複雜,「我們會頭腦清晰的處理」。
縱然她頭腦清晰,也帶領執委會增添不少政策工具,但施展起來難免會受到以自身利益為重的歐盟各國綁手綁腳了。(編輯:高照芬)11305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