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30日電)美國第39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辭世,享嵩壽100歲。卡特擔任總統期間與中華民國斷交讓國人印象最深,對美國人而言,他則是模範卸任總統,卸任後仍為外交奔走、重視人權。
卡特2015年8月宣布罹癌後曾召開記者會,被問到回顧事業生涯有什麼遺憾時,他坦承會反省他對伊朗人質危機的回應方式。
卡特說,最大的遺憾就是總統任內,援救被扣留在伊朗的52名美國人質失敗。
1979到1981年,52名美國人遭伊朗革命政權拘禁444天。1980年4月,卡特派出突擊隊深入伊朗援救人質,卻接連遭遇障礙任務失敗,還折損兩架飛機和8名美軍。
卡特一直認為這個事件是他1980年總統大選敗給雷根(Ronald Reagan)的一大因素。他說:「我希望當年能多派一架直升機,我們就能夠把他們(人質)救出來,我也能夠當選連任。」
卡特1924年10月1日生於喬治亞州農場家庭,父親是州議員,1943年進入美國海軍官校,展開11年的海軍生涯。直到1953年父親去世,他決定退役還鄉繼承父業,退役時軍階為海軍上尉。
卡特經營農場種植花生有成,1970年代中期已擁有土地3100英畝,資產總值100萬美元。由於關心並參與地方活動而廣泛接觸群眾,投入政治生涯。1970年競選成功,成為喬治亞州第76屆州長。
擔任州長4年期間,卡特整頓財政、提高政府效率、保護自然與歷史資源,更積極消除種族隔閡,宣布起用黑人參政。
卡特1976年7月贏得民主黨提名參選總統成功,於1977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國第39位總統,任內重大事件包括1977年曾居間促使以色列和埃及在大衛營(Camp David)進行談判和簽訂協議,使這兩個中東國家和平共處;其他還有1979到1981年的伊朗人質危機、1979年的能源危機、三哩島核事故,以及蘇聯入侵阿富汗等。
1978年,卡特未徵詢國會或要求國會同意,即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由在台北的美國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通知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由於此舉不符合傳統外交慣例,當時的外交部長錢復曾批評這是無禮之舉。
之後美國國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訂立「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台灣安全若遭受威脅,美國有義務協助台灣自我防衛,卡特簽署法案。
1979年1月1日,美國和中國正式建交,同時結束與台灣的官方關係,雙邊外交工作由新設立的美國在台協會(AIT)負責。
卡特卸任後積極參與各種戰爭及人質危機的調停斡旋,並致力慈善工作而備受敬重。他為外交奔走,努力化解北韓、伊拉克、巴爾幹半島等各地紛爭,200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94年6月,美國對北韓寧邊核設施計畫定點打擊,雙方軍事緊張達到最高點時,卡特突訪平壤,成為第一位造訪北韓的美國總統,戲劇性扭轉局勢。當時卡特由首爾經板門店抵達北韓,與北韓領導人金日成見面,並獲得北韓承諾凍結核開發。
卡特當時還從中牽線,推動時任南韓總統金泳三與金日成的南北韓高峰會談,但最終由於金日成在1994年7月8日突然過世而未能實現。
也因此,卡特一直有著「模範卸任總統」的形象,「獨立報」(Independent)就這麼形容,一般認為,比起在任時,卡特總統卸任後更稱職。(編輯:蔡佳敏)113123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