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 台北市
旱象新水源2(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9日電)面對氣候變遷加劇、國內產業發展快速等「內憂外患」夾擊,強化供水韌性不能只是紙上談兵,經濟部水利署制定3項經營主軸、5大策略,目標滿足民國125年台灣用水需求,力拚備援能力從28%提升至50%,不讓百年大旱夢魘再度重演。
因應近年極端氣候越演越烈,降雨偏少且不均,加上產業發展快速,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用水持續成長,行政院去年8月核定「台灣各區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目標滿足125年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用水,並強化供水韌性。
水利署資料指出,除了東部至125年每日用水量稍減,北中南部每一天的用水需求、合計增加80萬噸,凸顯供水穩定重要性。
計畫第一經營主軸為強化流域整體經營管理,等於「從水源頭至水龍頭」的水資源皆須管理,包含集水區、供水端、用水端;以供水端為例,經濟部、農委會、地方政府會協力擴大水庫清淤,以及人工湖、伏流水工程建設等,朝供水穩定與水資源長久發展利用方向推進。
第二經營主軸是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管網,水利署指出,台灣降雨時間及空間差異極大,為提升水資源運用效率,並縮小各區域降雨不均衡問題,強化區域水源調度是當務之急,可細分成北水南調、中水北送與南送、南水北送。
其中,中部工程著重打通中區調度瓶頸,例如核定經費達152億的「大安大甲溪聯通管工程計畫」,將藉由大安溪、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提升鯉魚潭水庫與石岡壩的功能,增加大甲溪剩餘流量的利用,使供水能力增加每日25.5萬噸,因應125年大台中地區用水需求。
第三經營主軸是強化科技造水,推動不受降雨影響的再生水、海淡水及感潮河段半鹹水利用等,因應氣候變遷導致枯水期降雨偏少、缺水風險增加的現實。根據水利署規劃,截至118年將建置11座再生水廠,每日供水量達28.9萬噸,相當於115萬人日用水量。未來,全台也會有34座海淡廠、並以離島比例最高。
5大策略則是水資源管理、節流、備援、調度、開源,缺一不可,力拚125年備援能力從28%提升至50%。
所謂備援能力,水利署說明,假設遇枯旱或其他特殊狀況,像是地震設施損壞、豪雨時濁度增加等,為維持供水穩定,會規劃相關水源備援設施,這些設施能提供的備援量,即代表備援能力,不列入常態可增供水量中。
例如目前推動的石門至新竹管線連通工程,可增加輸水量每日30萬噸,但僅用於當新竹水情吃緊時,由石門地區調配支援,因此定義為新竹的備援水源。
此外,水利署列出117年關鍵績效目標,包含增加常態供水每日162萬噸;全台平均漏水率降至12%以下;增加區域間互相支援能力每日148萬噸;增加高濁度備援能力每日277萬噸;增加枯旱備援能力每日53萬噸;增加設備故障備援能力每日249萬噸;增加或恢復庫容413萬立方公尺等。(編輯:潘羿菁)1111009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