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布2項鳥類指標 亞洲第2僅次於印度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3日電)特生中心分析9年間100種在台繁殖鳥類的數量變化,發布森林鳥類、農地鳥類2項指標,台灣成亞洲除印度外第2個發表國家鳥類指標的國家,並登上國際學術期刊「生態指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楊嘉棟今天在記者會上說,鳥類對環境非常敏感,因此有人說「今日鳥類、明日人類」。這項研究以公民科學計畫「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眾多鳥友共同蒐集、提供的資料,分析出重要指標,可反映環境問題,未來更可作為保育等相關政策的基礎。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說明,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在2022年舉行時,確定2030年前要達到「自然正成長」的核心目標,但要指標依據,才知道環境是否真正獲得改善。過去這類指標在國際上有9成集中在歐洲,亞洲更是完全沒有,直到2020年印度首度發布國家鳥類指標,台灣則是亞洲第2個發布。

林大利說明,特生中心以100種在台繁殖的鳥類(含52種森林鳥、20種農地鳥、28種森林農地都喜歡的鳥類),分析在2011到2019年間的數量變化,建置「台灣森林鳥類指標」及「台灣農地鳥類指標」2項國家級指標。

林大利指出,這100種鳥類中有87種無顯著變化,整體變化反映台灣森林狀況相對穩定、農地受干擾較多,保育上需找出讓農業與野生動植物共存的方式。但台灣特有的繡眼畫眉、台灣竹雞顯著變少,值得關注;原因尚待進一步研究,初步推測可能分別與獵捕、農地開發等原因有關。

此外,麻雀、白頭翁雖常見,但也有減少趨勢;分別喜歡草地和溪流的粉紅鸚嘴、鉛色水鶇也變少,代表草地環境和溪流可能有人工構造物太多等問題;農地中吃昆蟲或其他鳥類的高階掠食者大卷尾、棕背伯勞數量也下降,表示農地環境可能有問題正在發生。

林大利說,這些指標就像是國家保育的儀表板一樣,能知道台灣環境是好是壞,未來會每年繼續蒐集資料、分析並更新指標,將可用於評估野生動物是否受到危害,成為保育工作、國土規劃等政策推行的重要依據。(編輯:李亨山)1120313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