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銘隆分享台灣山岳之美 YouTube頻道與眾不同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賴言曦台北14日電)登山以往在台灣被視為冷門活動,但COVID-19疫情和隨之而來的跨境旅行限制,讓許多民眾開始走向台灣的山林,這股登山熱讓圈內的「神人」展露頭角,而邱銘隆就是其中一位讓人驚豔的影像記錄者。

黝黑的臉上掛著質樸的笑容,邱銘隆的YouTube頻道有2.83萬訂閱者,特別的是,一般網紅唯恐訂閱人數與流量不夠高,總是不忘提醒觀眾「按讚、訂閱和開啟(提醒有更新影片的)小鈴鐺」,邱銘隆卻反其道而行。

他在YouTube頻道的簡介中言明,他「不想當網紅也不想業配」,因此「不接受品牌合作和代言」。他寫道,如果觀眾喜歡他的影片風格,可以常去看看,「不用訂閱也不用按小鈴鐺」。

確實,要常看他的影片,得喜歡他的風格才行,因為在他迄今拍攝的近180部影片中,有些旁白沒有幾句,有些可能只配上少許標註日期或地點的字幕,有時根本沒介紹爬山的路線,對於想知道登山資訊的觀眾而言,幫助不大。

因此,一般來說,51歲的邱銘隆在影片中扮演的不是嚮導的角色,而是一個熱愛山林、以拍攝台灣山岳之美為職志、不辭辛勞且不吝分享的山友。

從他的影片可以看出,邱銘隆私底下風趣好玩。他在接受中央社記者和Podcast節目「中央社好Pod」專訪時說,他爬山「很挑山友、挑天氣」,對於同行者,他的「第一個條件是不能太正經」。他3年前一部介紹中央山脈第4高峰中央尖山(標高3698公尺)的影片一開頭以字幕警告說:「因本人顏值不佳,且有大量危險片段,觀賞此片可能引發暈眩、噁心等症狀。」

邱銘隆有個一樣愛山、也愛高山攝影的山友,小他17歲,名叫賴錦煌,綽號「賴神」。邱銘隆形容,他們倆「味道很像」,都「不太正經」。

其實,邱銘隆登山影片的風格,讓人不喜歡也難。除了配樂十分講究,一大特點在於有較多的空拍畫面。這些由他和賴錦煌拍攝的影像,讓他所記錄的山岳在影片中多了立體感,視角遠遠超越行走在步道上的一般登山者。他說,他尤其喜歡記錄人在陵線上與大山的融合。

講到爬山的習慣,邱銘隆偏好在高山上「慢遊」。如果有人不論天氣好壞,一定要以最短的時間走完,「那個我不行」。他說,一座山可能經過千萬年才演變成如今的模樣,「你卻要一日單攻(指當天來回),真的可惜!」

因此他偏好慢慢走,慢慢看。他在過去17年攀登了82座名列百岳的山頭,但他並非志在挑戰,而是想享受山裡的一切,例如「陽光、空氣、那些景觀,還有那些雲」,把山下的人跟事都暫時放下,包括「老婆、小孩、老闆和工作壓力」。他形容自己是「認真工作、認真玩」的人,在爬山的過程中,他「很投入,很專心地爬,很專心地做紀錄」。

●從偶然接觸變山痴 邱銘隆用鏡頭記錄台灣山林

「我爬山很隨緣,有適合的天氣、適當的朋友、適當的機會就去走,能走多遠就多遠」,邱銘隆在訪問中說。但他第一次攀登高山時,情況和心情可不是這樣的。

他出身科技業,是台中一家半導體設備零件廠商的總經理。2006年,當時他所屬的集團正在努力爭取在台灣股市掛牌上市,董事長為了訓練公司幹部勇於挑戰、敢於做夢,在那一年的雙十節率主管們攀登玉山。他原本興趣缺缺,但在玉山頂上從黑暗到曙光出現,他看見腳下的雲海和附近的山頭,然後感受到陽光照射的溫暖和隨之而來的感動。他自此不僅領略到台灣山岳之美,後來並立志透過鏡頭與眾人分享。

他說,台灣的高山很特別,因為十分密集,而且從各個角度看來往往都不一樣。他最愛中央山脈著名的能高安東軍縱走路線。他說,這條路線有好幾個高山湖泊,有大草原,在受訪時,他也回憶首次看到台灣最大哺乳類動物水鹿時的感動。

喜歡爬山是一回事,但要在山上攝影,代表除了衣物、糧食飲水和睡袋等裝備之外,還得攜帶動輒好幾公斤的器材。

談到起初為何想要拍攝影片時,邱銘隆說,2014年走雪山山脈的志佳陽大山(標高3345公尺),他腳程較快,回頭看見隊友「爬得很痛苦,因為好玩,就開始記錄」,回家後發現影片生動地呈現了爬山時的情境,於是他開始研究拍攝、前輯和配樂,希望把山岳之美展現給無法同行的妻子和山友。

●不以網紅自居 山才是主角

此外,邱銘隆的影片也展現最真實的自己,不時出現粗話。他說,那是展現爬山很累的最真實的情緒,「我在追求真實經歷,後來也獲得共鳴」。

在YouTube的流量逐漸上升,隨之而來的就是能帶來收入的業配,這是許多在社群網站經營頻道的名人追求的目標。但邱銘隆說,記錄山林之美是一種興趣,「山才是我們真正的主角」,如果用山來賺錢,「我覺得這樣對不起山神」。因此他推掉業配,甚至希望觀眾不要訂閱,單純欣賞影片就好。

除了分享山林之美,邱銘隆決心拍攝影片跟土地認同也有關係。他說,曾經有朋友邀他去攀登富士山,或走聖母峰基地營(EBC)健行路線。但他從2006年至今未曾到國外爬山,他解釋說,他意識到自己原本連台灣的土地長什麼樣子都不是很清楚。

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體現在他3年前終於登上中央尖山的那一刻。影片中,邱銘隆揮舞著國旗,他說:「國外的山再美,也不是自己的土地。」拍攝台灣的山林,就像拍家人一樣,那種認同感從心底油然而生。

●攝影不只用在記錄美景 也能救人一命

因為對這塊土地的認同而只在台灣爬山,也因為熱愛爬山進而開始回饋。2017年,邱銘隆加入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但加入山難搜救行列的緣由,竟是來自他親身體驗的事件。

邱銘隆首登能高安東軍時,因為同行山友突發腸胃炎,有嘔吐現象,誤以為是嚴重的高山症,他們因此在海拔約2780公尺的萬里池中止行程,向有關單位求援,後來搭乘直升機下山。事後他的太太說,在過程中有很多不認識的人站出來幫忙,而這些好心人就像小精靈,幫完就消失,他想道謝都沒有機會。

因此,邱銘隆一行人獲救後,自覺應該要回饋,於是加入搜救的行列。由於擅長操作空拍機,邱銘隆的參與讓搜救工作可以更有效率地進行。

他雖然愛搞笑,但在訪談中除了對「山神」展現敬畏,在談到登山安全議題時,也一臉嚴肅。他在走特定路線時,習慣戴著一般用於攀岩的頭盔,他解釋說,從事登山活動時,遇到危險地形最好還是戴著頭盔,因為不少山難涉及墜落意外,頭部如果保護好,就可能不會致命。

除了墜落,失溫也是迷途登山者常見的死因,邱銘隆建議,上山時就算是團進團出,也要隨身攜帶露宿袋,遇到會讓人全身濕透的雨霧等緊急情況時,用來套在身上保持體溫,好撐到搜救人員到來,否則「失溫3小時就走了」。此外,手機跟行動電源要隨時保持有電的狀態,萬一遭逢濃霧或迷路,還可以透過事前下載的離線地圖脫困。

他說,講到爬山,避免失溫跟迷途比體能更重要,因為只要不放棄,都能走到目的地,只要沒有危險,他也從不撤退。他說,在山裡,人就是回到原始狀態,一切只能靠自己的雙腿,重新認識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渺小。這是邱銘隆從爬山得到的人生體悟。(編輯:陳正杰、楊蘭軒)1120514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