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臨終安寧 來不及好好說再見

中央社

最美的再見1(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沈佩瑤、曾以寧台北25日電)在COVID-19疫情期間,許多臥病長輩被救護車載走,臨終時只有醫護陪伴,徒留家屬悲痛;也有安寧個案在家確診,勇敢的醫護前來,紓解病人疾病末期的疼痛。

居家社工師黃明慈記得過去有個「阿公」、「阿嬤」短時間內相繼過世的家族,當時阿嬤選擇安寧病房照顧,因為疫情期間防疫限制,迫於無奈,阿嬤來不及見到心心念念的好多家人,臨終時也沒有家人陪伴。

阿嬤孤單離開,是全家人共同傷痛。黃明慈轉述阿嬤的女兒,說有一天她牽著媽媽的手,因為醫院探視有人數和時間的限制,大概是思念的人都不能來,媽媽心情低落,突然將手抽掉,拒絕旁人。

因此那時讓阿公在家安寧善終,是家族共識,所有人都希望珍惜最後光陰,陪伴阿公。黃明慈說,臨終前阿公出現譫妄,一直說看到鬼。在得知阿公是沒有受洗過的基督教徒後,透過受洗的宗教力量,阿公安心過世,這份圓滿成了一家人救贖。

黃明慈投入台北榮民總醫院居家安寧緩和團隊不久,就遇到了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百年大疫,尤其去年每天新增上萬例確診、數百人死亡的社區大流行期間,長者獨自在安寧病房等待走向生命終點的畫面,至今刻印在腦海裡。

尤其居家安寧患者也可能染疫,病毒成了阻擋在病家與安寧團隊無形的牆,黃明慈回憶,當時醫護擔心感染,增加院內管控風險,無法執行常規到宅訪視,有時出現「怎麼辦,爸爸吃了藥還是很痛」,電話那頭家屬的心急如焚,寧醫療團隊卻遠水救不了近火。

其中有個雙親離異的家庭,安寧個案本身是爸爸,也是確診者,個案的大兒子特地回家陪在爸爸身邊走完最後時光,不斷透過電話聯繫醫護學習照顧方法,一直同住的小兒子則替爸爸急奔醫院拿藥,甚至一度心力交瘁到與醫療團隊起口角,都無法緩解爸爸的疼痛。

照顧壓力排山倒海,讓兩個兒子幾乎喘不過去,在幾乎滅頂之際,有個勇敢的護理師志願出勤訪視,穿載口罩、護目鏡、手套、防護衣等全副裝備,走進受疼痛折磨的確診安寧病家。

黃明慈至今清楚記得,大兒子曾經激動地告訴過她,那天看到居家護理師踏進家門那一刻,「我覺得我們得救了。」

工作第8年的北榮緩和居家護理師陳沂汝,3年前調動到居家安寧團隊,這段時間正逢百年大疫,她感受到疫情不只是構成家人訪視難度的「高牆」,更成為居家安寧團隊與家屬的「鴻溝」,能看不到表情與環境的電話聯繫,成了居家安寧團隊的新挑戰。

陳沂汝說,居家安寧是一種不一樣的學習,疫情期間訓練與過去不同,雖然感染管控規定成了重點,但融入患者家庭的原則不變,要成為家族一分子,成為病人、這個家的生命故事一部分。

淡水馬偕醫院護理師李依芸有17年居家安寧服務經驗說,在疫情中面對居家安寧的病患,「我也可以說送醫院,但就是想為他們多做一點事」。

她說,疫情期間,淡水馬偕居家安寧個案從3成5大幅增加到6成,護理師就是拉著病家的手一起走向最後,避免不必要檢查、急救,違背善終的意願。

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106至111年安寧療護服務人數從大約4萬3000人持續增加到6萬7000餘人,使用居家安寧人數成長特別顯著,在宅服務對象從106年的9051人增加到111年的1萬3274人。

台北榮總及淡水馬偕醫院團隊以多年經驗觀察到,經歷疫情的檢疫隔離,當家人都希望陪著病人走到最後那一刻,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回到家安寧善終。(編輯:陳清芳/陳政偉)1120625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