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藝獎王墨林操刀 從「荷珠」看戲曲流變

國家文藝獎王墨林操刀  從「荷珠」看戲曲流變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11日電)國家文藝獎得主導演王墨林傳承劇場經驗,與年輕劇場工作者許正平、楊奇殷等共同合作推出「荷珠」,融合傳統京劇劇本「荷珠」、老舍「荷珠配」劇本到蘭陵的「荷珠新配」,探看戲曲流變。

王墨林今天在傳藝中心「戲曲夢工場」記者會後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他在陸光國劇隊服務時,發現「荷珠」這個小戲,「這齣戲沒有太多唱功身段,念白居多,我很喜歡,認為改編一下很適合現代戲劇,就推薦給金士傑。」這一推薦,金士傑改編成「荷珠新配」,蘭陵劇坊也引爆了台灣30年的劇場創新。

王墨林說,這齣戲雖然是小戲,但一改就成經典,「當時在國劇隊非常嚴格,劇本不能外流,當時影印也很貴,我就偷偷拿出去叫他們拿去改寫。」這次王墨林將京劇、老舍以及金士傑3個時期的「荷珠」劇本並置,回看那些名叫「荷珠」的女子,如何以不同心理狀態走過百年戲劇史,映照京劇在各層創作意識的發展與改變。

除了王墨林的「荷珠」之外,這次參與傳藝中心舉辦的「戲曲夢工場」演出的節目還有首次參與戲曲夢工場的僻室House Peace新作「斷橋」,由歌仔戲小天王吳奕萱、劇場新秀吳靜依以及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團長吳榮昌合作,從白娘子在水鬥後受傷於西湖斷橋感嘆為起點,延伸到當代青年生活中的反抗掙扎。

台北曲藝團的「相聲,Move on!」讓童話「小王子」與傳統相聲對話,在語言韻律及身體節奏的調和中,創造當代的相聲新人類。台北木偶劇團「得時の夢」,觸碰鮮少被觸及的1940年代皇民化布袋戲。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串南?串北?有戲!」挖掘京腔如何成為歌仔的傷痛過程。

而栢優座的「消失的六期生」取材許栢昂的親身經歷,以1996年「國光事件」為本,以世紀末的京劇焦慮,回望體制國家與戲曲的一世紀糾葛。

「戲曲夢工場」專案進入第6年,今年由台大華語教程助理教授汪俊彥擔任策展人,汪俊彥表示,他記得已故戲劇大師李國修曾說:「過去的人看不到當下,現在的人看不到未來。」而李國修解套的方式是透過當下回望過去,就可以看到未來。

汪俊彥表示,這次的切入點正是如此,「這次受邀演出的作品本身都有豐厚歷史,透過重新詮釋,開啟戲曲未來的想像。」

2023「戲曲夢工場」節目演出從8月12日起至9月17日,連續6個週末假日,地點在台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演出。(編輯:陳政偉)112071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