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8日電)已故香港作家劉以鬯擅長以意識流手法創作,故事曾為王家衛、杜琪峯等導演提供靈感,他的若干小說卻一直到近期才首度正式來台出版。
劉以鬯的代表作包括「酒徒」、「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對倒」、「島與半島 」、「寺內」等書,今年5月起陸續由聯合文學出版社發行,「寺內」將於今年9月發行。
聯合文學總編輯周昭翡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劉以鬯長年住在香港,台灣讀者對他較熟悉之處,可能是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2046」,分別受到「對倒」、「酒徒」的啟發,王家衛甚至在影片最後具名感謝劉以鬯,很多影迷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才知有這一層淵源。
此外,曾為劉以鬯拍攝紀錄片「1918」的香港導演黃勁輝,曾經擔任杜琪峯電影「奪命金」編劇,周昭翡轉黃勁輝說法,杜琪峯非常喜歡劉以鬯的小說「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奪命金」有一部分靈感就是來自這部小說。
周昭翡表示,劉以鬯擅長用意識流手法寫作,對「平行時空」的經營有獨到之處,「他用一個更高的視角去洞察這個世界,讓表面上看起來無關緊要的故事及人物,從內心深處展現人跟人之間幽微的關聯性,世界是一個整體,因此小說從不起眼的人物中,看見社會、政治、經濟等變化,以及人生活在其中面臨理想和現實的種種衝突與無奈。」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年,1918年生於中國上海,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1941年至2000年間先後於重慶、上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任報紙副刊編輯、出版社及雜誌總編輯,1948年移居香港,1985年創辦「香港文學」並擔任總編輯一職,直至2000年6月退休,2018年與世長辭。
劉以鬯1936年首次發表單篇小說「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1948年在上海出版首部作品「失去的愛情」,迄今出版數十種文學著作。2015年記錄劉以鬯創作生活的電影「1918」在台灣上映,當時小說「酒徒」曾以單行本發行。
此次在台發行的小說,「酒徒」寫一個處於苦悶時代而心智不平衡的知識分子,以自虐的方式苟活求全,背景刻畫1950到1960年代香港;「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描寫1970年代年輕男女約會但阮囊羞澀,男子挺而走險搶劫,一邊準備約會一邊注意報紙新聞。
「對倒」寫一老一少、一男一女,各自活在平行時空,唯一的交會是在電影院不期而遇、比鄰而坐,心靈產生幽微變化;「島與半島 」描繪股票投資風潮對香港人的影響,透過小人物的生活呈現底層的無力感和焦慮,真實反映香港生活狀態。
「寺內」是劉以鬯中短篇精選集,同名小說「寺內」取材自「西廂記」,以現代小說形式生動描繪故事人物,包括張生、崔鶯鶯、紅娘的情感互動和內心世界,別出新裁。(編輯:張雅淨)112071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