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7日電)登革熱疫情上升,能否用沃爾巴克氏菌「以蚊抗蚊」引起討論。病媒蚊專家指出,此方式在小面積島嶼可望有助減少蚊子數量,但台灣面積大不易達成,清除孳生源才是最有效解方。
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首席防疫顧問陳錦生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介紹,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是種寄生在蚊子體內的細菌,公蚊如果帶菌,跟母蚊子交配後,母蚊子就會不孕,因此新加坡、印尼等國家在近年嘗試利用其「幫蚊子做家庭計畫」。
其作用方式,陳錦生說明,可在實驗室飼養帶菌蚊子後,同時釋放公母蚊子,或只釋放帶菌公蚊。前者透過大量釋放,取代野生蚊子族群,其中母蚊子雖然仍然會叮咬民眾,但傳染疾病能力較差、壽命也較短,印尼就是採此方式;新加坡則只釋放染菌公蚊,透過蚊子一夫多妻特性,感染野外母蚊,降低蚊子族群。
「但這些都是理想」,陳錦生說,目前在沒有其他蚊子遷出遷入的封閉系統實驗,都相當成功,但至於實際執行情況,就算在僅約2.6個台北大的新加坡,自2016年施行至今,受馬來西亞等鄰近地區影響,防治成效也有限,仍在2022年發生登革熱大流行,今年累計確診數也已破5000例。
陳錦生指出,目前國家蚊媒中心已經培養本土沃爾巴克氏菌種、建置養蚊技術,實驗室試驗也取得良好成效,但野外釋放還要考慮很多環境問題,並要經過戶外田間試驗,確認要怎麼釋放、放蚊子後沃爾巴克氏菌的感染力能傳幾代等種種問題。
在台灣以沃爾巴克氏菌抗蚊是否可行,陳錦生說,如果在蘭嶼、綠島等小面積島嶼,有望減少蚊子數量;但整個台灣島面積大許多,還有旅客進出,蚊子也可能隨國際貨船從東南亞地區來到台灣,「在開放系統就會更困難」;且台灣過去也曾嘗試釋放用X光「閹掉」的公果實蠅,想藉此減少果實蠅數量,最後也以失敗告終。
此外,台灣現在社區正有登革熱疫情,為避免帶有病毒的蚊子再傳染給更多個人,要盡快噴殺蟲劑進行防治,若在這時候釋放辛苦培育、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反而可能馬上就被噴死,「這樣很可惜」。
「不養蚊子,就不用殺蚊子」,陳錦生說,防治登革熱最快也最經濟的方式,還是清除孳生源,新加坡每年投入上億資金研發、執行沃爾巴克氏菌滅蚊,效果仍有待觀察,一般噴藥防治成效也有限;但其實只要落實巡、倒、清、刷4步驟,「1個容器裡面幾百個卵、幾百隻幼蟲,一下就全部清掉了」。(編輯:陳政偉)1120727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