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米價漲卻賤賣公糧?農業部指近3年出口收入俱增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6日電)有專家投書媒體刊文「國際米價大漲卻賤賣公糧」。農業部今天表示,加強水稻轉作已讓稻穀價格、農民收入提升,且為加強公糧去化辦理出口的近3年收入,明顯比更早之前3年成長。

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今天投書聯合報刊載「國際米價大漲 陳吉仲卻賤賣公糧」一文。農業部部長陳吉仲受訪時重申,其實近年加速調整稻米產業結構,已展現成效,減少水稻耕作面積、增加雜糧栽種面積,既強化糧食安全,並讓稻穀價格、農民收入都提升。

農糧署發文指出,國家有安全存糧考量,若庫存超過一年,則供應作為釀酒、米製品加工等使用;倘庫存更久,則補充作為飼料原料;且為加強公糧去化,民國107年起積極拓展公糧外銷管道,109到111年平均撥售數量逾50萬公噸糙米、銷售收入超過新台幣56億元,較106到108年平均40萬公噸、49億元,明顯成長。

農糧署指出,為加速消化過多存糧,紓緩公糧庫存壓力,以保證價格收購農民生產的稻米,除了供應軍糧、學校午餐食米、監獄,以及協助地方政府辦理社會救助之用,市場價格異常波動時,也會釋出調節市場供需。

又近年受疫情、俄烏戰爭及氣候因素影響,國際糧價上漲之際,農糧署也協助外銷廠商開拓市場,108年計出口公糧7.4萬公噸糙米量;109年因疫情及澳洲乾旱等因素影響,公糧外銷數量大幅成長至21.7萬公噸糙米量;110年度因澳洲乾旱情勢趨緩,稻米恢復生產,公糧外銷量略減至17.8萬公噸;111年度持續拓銷下,仍出口約14萬公噸。

農糧署統計,近5年(107到111年),平均公糧銷售供外銷數量約13萬公噸,較106年的170公噸大幅成長。

農糧署也評估水稻轉作雜糧展現成效,111年全年稻作面積已減少為23.9萬公頃,較往年減少約3萬公頃,稻穀產量157.6萬公噸稻穀(折算糙米125.2萬公噸),已接近供需平衡;而且產地的濕稻穀價格,111年至今年第1期作維持在每百台斤新台幣1000元以上,為近5年最高,實質提高產地穀價及農民收益,並適度降低農友對公糧收購的依賴。

農糧署同時提出數據佐證,110到111年全年收購公糧稻穀數量均約36萬公噸,較前3年(107到109年)平均約56萬公噸稻穀,足足減少約20萬公噸稻穀;公糧庫存於111年底同期間,已由超過90萬公噸糙米量,降為60餘萬公噸糙米量,成果顯見。(編輯:李亨山)1120816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