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糧倉、綠色環境給付奏效 雜糧耕作達8.4萬公頃

大糧倉、綠色環境給付奏效  雜糧耕作達8.4萬公頃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日電)農業部今天表示,民國105年推動「大糧倉計畫」、107年「綠色環境給付政策」迄今,水稻耕作面積已減少5萬公頃,雜糧耕作面積達8.4萬公頃,預計116年再增加2萬多公頃。

農業部農糧署召開「綠色環境給付政策績效發布」記者會,公布105年推動「大糧倉計畫」、107年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政策(採堆疊式給付方式)」,減低供過於求水稻耕作面積、提高進口替代的旱作雜糧生產面積等生產結構調整成果。

農糧署統計,自推動「大糧倉計畫」及「綠色環境給付政策」以來,國產雜糧種植面積逐年增加,111年已達8.05萬公頃,相較推動「大糧倉計畫」之前的104年,國產雜糧種植面積增加6090公頃,今年的雜糧目標面積則有8.4萬公頃。

展望未來5年,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說,至116年,相較111年,國產雜糧種植面積將再增加2萬7300公頃,包含大豆5900公頃、甘藷2850公頃、硬質玉米1萬6000公頃、高粱2550公頃。

水稻生產面積則在轉作雜糧下減少,蘇茂祥說,截至今年水稻全年1期、2期作的耕作面積合計22.3萬公頃,相較於105到109年間扣除最高、最低耕作面積後計算出的年平均耕作面積,已經減少5萬公頃。

另外,蘇茂祥說明,以堆疊式給付方式推動的「綠色環境給付政策」,首先是從109年起,針對在非都市土地特定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的農牧用地,種植水稻、雜糧、果樹、蔬菜及花卉等各項農糧作物者,每期作可領「農業環境基本給付」新台幣5000元,今年已33萬公頃申領。

其次是採行有機、友善農法耕作者可獲相關給付,截至今年10月,耕作面積已達2萬3607公頃,占國內耕地面積的3%,覆蓋率在亞洲名列前茅。

再者是對於落實保育瀕危物種及復育棲地,給予生態給付部分,迄今推動第3年,計補助11個縣市執行,涵蓋108個鄉鎮、97個社區參與,累計促成友善管理農地1521公頃、棲地635公頃,合計面積約2156公頃;成功營造1112處棲地,計有921處棲地進行動植物生態觀察,236組社區團體巡護棲地,以及累計瀕危物種自主通報案2447件。

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強調,外界認為農業部撒錢,但其實不論是就生產面進行結構調整、推動採行優質農法耕作以利環境永續,並提高食品安全、提升糧食安全,乃至保育生物多樣性,最終獲利的是大眾。(編輯:管中維)112120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