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產也有碳排 台中區農改場3階段減碳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31日電)農業活動是造成碳排放的來源之一,農業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從水稻生產下手,透過3階段減碳技術改善,能讓每公斤白米產品減少約0.6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也有助提升白米品質。

人類活動所造成溫室氣體大量排放稱為「碳排放」,近年世界各國也正在積極研擬減碳、淨零碳排策略,以維護地球環境。

農業部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農業活動是造成碳排放的來源之一,其中台灣水稻栽培面積多達23萬至25萬公頃,且稻米又是台灣重要的糧食,因此研發稻米低碳生產技術更顯重要。

農業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指出,稻米的生產過程中主要的碳排階段分別包含田間甲烷排放、肥料製程及稻米加工碾製,以每公斤白米為例,總碳足跡約為3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

台中區農改場指出,透過3階段改善,例如乾濕交替灌溉、合理化施肥及適時採收,則每公斤白米產品的碳足跡將可減少21%,約等於0.63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將有助於提升白米品質。

台中區農改場舉例,以乾濕交替灌溉取代田區長時間浸水,可促進土壤通氣及有效抑制甲烷排放,並具有節約灌溉水與提升白米食味品質的優點,且藉由合理化施肥減少肥料用量,也可降低肥料製造端的碳排,也有助於強健稻株、提升病蟲害抗性及保護土壤等功能。

台中區農改場也說,改善加工碾製階段能源的碳排,在稻穀完全成熟才收割,此時的稻穀水分含量較低,節省烘穀耗能與時間人力,同時可降低青米率,提升外觀品質。

台中區農改場表示,在3階段減碳技術下,估計每公斤白米可分別減少0.5、0.1、0.0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排,總計0.6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若以未改善前的每公斤白米碳足跡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計算,可減碳達21%。

台中區農改場表示,淨零碳排是現在進行式,減碳已刻不容緩,為降低稻米生產碳排放,後續將持續育成低碳品種、開發稻稈收穫後處理及水旱輪作系統建立等技術。(編輯:陳政偉)113013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