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8日電)因應氣候變遷,台南農改場發現使用日本紙膜插秧機,有機水稻田可抑制雜草生長,再以乾濕灌溉可節水21%、減少32.5%溫室氣體排放,後者納入環境部審議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
因應氣候變遷,節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開發當道。農業部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發布新聞指出,將「水稻紙膜插秧技術」結合「乾濕灌溉栽培模式」使用,可產生3重效益,包含節水、減少蟲害及溫室氣體排放。
台南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楊智哲告訴中央社記者,雲林當地農會運用購機補助措施,去年從日本引進水稻紙膜插秧機,1台約新台幣90多萬元,此機具做插秧動作前,會先在水田覆蓋紙膜隔絕空氣,所以能抑制雜草種子萌發生長,降低除雜草人力成本。
另1名助理研究員許龍欣說,慣行農法可用除草劑,此機具對有機水稻田幫助大。台南區農改場也說明,所用抑草紙膜通過有機資材驗證,可安心使用。
接下來的「乾濕灌溉栽培模式」,楊智哲說,一般水稻田灌溉一直保持有水的狀態,直到距離插秧後約45到50天的曬田期,才會放水;乾濕灌溉則是在插秧後約2到3週的分蘗盛期,就改成在水位降到土壤表面以下的5公分時,才灌溉水位至土壤表面以上約5公分高度。
據此,台南區農改場指出,每公頃可以減少21%、約2500公噸的灌溉水量,還能降低水稻田32.5%的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每公頃減少1111度電力排碳量。
至於可減少甲烷釋出的原因為何,楊智哲說,通常土壤上覆蓋水後,缺少氧氣處於厭氧狀態,裡面的碳等有機質會被厭氧細菌分解產生甲烷釋出;乾濕灌溉減少覆蓋水的天數,而能減少甲烷釋出。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說明,農業部推動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學,除了新植造林已由環境部公告可用,新增森林經營、竹林經營及改進農業土地管理3種方法學送環境部審議中,水稻乾濕灌溉栽培模式納入後者。
農業部原本保守估計,2030年可增匯135.75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分3面向,其中森林75.8萬公噸、土壤25.95公噸、海洋34萬公噸;因自然碳匯正在發展中,農業部設定2040年可增匯100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森林約占120多萬公噸,海洋300多萬公噸,土壤4、500萬公噸。(編輯:管中維)113031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