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光電白皮書 環團籲加強與利害關係人對話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4日電)經濟部8月公告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開發網路意見徵詢。環團及學者今天呼籲,經濟部應積極進行跨部會溝通及居民利害關係人對話,並以屋頂光電優先、地面光電以農為本。

經濟部能源署於8月6日公告「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說明光電發展應遵循原則及框架,政策推動的階段性建議方向等,並開放網路意見徵詢,蒐集時間至9月30日。

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舉辦「能源轉型,公正先行」記者會。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表示,在眾多的能源選項中,須考量外部成本,如廠商尋租、生態環境與景觀、魚塭及農地上工作者的權益等。

戴興盛說明,過去幾年來,再生能源發展主要的問題也是外部性沒有被適當處理,因此應該打開社會對話;以魚電共生為例,會涉及養殖戶的工作權、經濟權,也會影響在地的經濟結構、環境議題,都必須處理面對。

戴興盛指出,光電具有分散式發電的特性,也代表能源系統可能的影響的範圍更廣,政府應該先求質、再求量,以社會接受度為前題,推動光電政策。

戴興盛認為,在廠商規劃階段、認為某地可以做為光電發展的用地時,就應該先與在地民眾對話,目前沒有這樣的制度規範,只能以道德訴求,因此政府必須建立這樣的制度;可以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加入公民參與的條款。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鄭泰鈞指出,白皮書擬定應以「屋頂光電優先、地面光電以農(漁)為本」的策略。

鄭泰鈞認為,民間多次呼籲光電設置的建築面積應以300平方公尺(90坪)為門檻,但目前仍以1000平方公尺(300坪)為策略;經濟部應邀內政部共同研究台灣屋頂光電的潛力。

另外,在地面型光電部分,鄭泰鈞說,不論是「綠能發展區」或是「不利耕作區」等示範計畫,都與當地實際現況有落差,經濟部應與農業部合作討論,進行實質性的研究調查,讓光電真正替農業加值。(編輯:管中維)1130924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