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行銷台灣電影13年 盼作品叫好叫座、與時代對話

王師行銷台灣電影13年 盼作品叫好叫座、與時代對話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日電)將台灣作品推向大眾,打響國際知名度,是許多影視工作者的理想,從事電影行銷13年的王師近年推動不少優質電影,叫好又叫座,他表示,盼能推出更多可以跟時代對話的好作品。

電影行銷人王師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影視產業行銷這個領域往往會被賦予不成比例的期望跟責任,希望每一部作品都能賣座、得獎,得到最好的宣傳,得到更好的曝光機會。然而每部作品的形式與內容都不同,他和行銷團隊只能盡力做到最好,將每一部影片視為獨一無二的作品。

王師去年出版「幹話力」一書,細數他從事電影行銷行業以來的心路歷程。王師告訴中央社記者,同業們常開玩笑,電影如果賣座了、得獎了,都是電影公司拍得好,如果賠錢了、口碑不好,都是行銷做得爛,「電影行銷是個失敗率比成功率高的行業」。

王師說,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需要一種特質,就是面對挫折之後,很快可以自己幫自己打氣,重新站起來,然後面對接下來的案子依舊充滿熱情,「還好我是一個天生樂觀的人」。

王師提到「牽猴子」公司成立2年之後的2013年,較指標性的案子是「看見台灣」創下逾新台幣2億元票房;同年參與李烈監製、陳玉勳執導的「總舖師」行銷工作,把台灣特殊的辦桌文化變成喜劇,創造逾3億元票房。

王師說:「在這段期間我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要製作一部台灣特色的商業片,它的題材來源跟文化根源是什麼?什麼是台灣符號?」

王師說,畢竟台灣符號會隨時間而變,或在不同的時代它可能會賦予不同的意義。比如豬哥亮「出國深造」回來以後,只要是其主演的賀歲片,幾乎沒有一部票房不破億的 ,豬哥亮過世以後,「台灣喜劇」到底是什麼,「這是我在做行銷之外,對內容基因更深刻的思考,如果沒有想清楚,台灣內容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王師認為,台灣是一個自由民主、多元開放的國家,在台灣做一個觀眾很幸福,在疫情之前,每年在台北上映的電影超過900部,台灣內容除了文化保存和發揚之外,還是要娛樂觀眾,這樣才會有產值,才能養活從業人員。

「台灣商業電影究竟是什麼?作為一個娛樂產業,要端給觀眾什麼樣的東西?」王師說:「這是我們這個世代的人最迫切想要問的問題。」

王師提到2019年上映的「返校」,是因為2年前看到遊戲的成功,很幸運和遊戲公司取得合作,洽談改編權,製作了一部在票房上極為成功的電影,也獲得金馬獎肯定,可謂名利雙收,而且具有時代意義。

王師說,近來「韓流」備受推崇,韓國電影也不避諱用電影處理歷史文化、社會困境等議題,但又能跟社會大眾取得極大共鳴,「我希望透過我們這一代有行銷經驗的工作者,去製作、推動更多兼具人文及商業性、可以跟時代對話的好作品」。(編輯:張雅淨)1140102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