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女生歐美推廣台灣茶 吸引立陶宛人來台取經

中央社  / 南投縣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8日專電)來自南投的張家綸在歐洲及美國推廣台灣茶,並開設茶席介紹台灣歷史文化。透過她的引薦,台灣茶不僅在英國舉辦的國際競賽獲金獎、打入瑞典的米其林餐廳,也吸引立陶宛人來台取經。

24歲的張家綸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的米科拉斯.羅梅里斯大學(Mykolas Romeris University,MRU)攻讀數位行銷英文學程,同時兼職開設茶席,在維爾紐斯小有口碑。

她在今年4月接待剛結束台灣訪問行程回國的立陶宛文化部前駐北京文化參事伊萬納斯卡斯(Tomas Ivanauskas)夫婦,期間伊萬納斯卡斯熱情分享在台灣的見聞,特別是原住民文化藝術。

張家綸來自產茶世家,可謂從小在茶香中長大。不過,直到高中畢業放飛一年,當背包客在東南亞、歐洲各國旅行前,她對台灣茶稱不上熱愛。

改變她的是瑞典。有一天,張家綸走進一家位於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茶鋪,出於好奇心買了點店家以金屬桶罐陳列的散裝花果茶試試。花果茶香氣濃郁,可惜缺少後韻、味覺表現不長久。張家綸說,這是她第一次深刻體會到台灣茶的優越。

她開始想進一步研究台灣茶、甚至學製茶。2020年初爆發的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雖曾讓她在立陶宛遭遇種族歧視,卻也把她帶回南投鄉間。

2020年,張家綸開始學製茶,「拜師」的範圍從家族茶園擴及南投其他地方。她騎著機車,穿梭各茶區尋找好茶和隱身在山林間的茶農高人,與他們喝茶、交流。

不過,製茶是高強度勞動,傳統上是男性師傅的天下,且少有年輕人願意從事。20來歲、體型相對嬌小的張家綸在這樣的環境中顯得突兀,剛開始遭遇不少波折。

製茶工序包括萎凋、發酵、炒菁(炒青)、揉捻、焙火等。張家綸說,講究工藝的台灣烏龍茶至今保有大量手作元素,勞動環境具一定危險性,例如炒菁時必須接觸高溫達攝氏300度的滾筒,但她「不知為什麼就是很愛」。

她舉例,為了學炒菁,纏著師傅要求傳授技藝長達一個月,師傅曾勸她「女孩子賣賣茶葉就好」、「拍照留念就可以回家了」;但張家綸死纏著師傅不放,最後終於說服對方。

張家綸也和叔叔學習焙火,後來在台灣的全國製茶競賽獲二等獎,讓許多人對她刮目相看。

如今,張家綸善用自己行走國際的能力推廣台灣茶。對她來說,台灣茶不僅是飲品,更乘載了文化。

她在不同國家開設茶席時,會運用物件擺設及具台灣特色的音樂,引導賓客認識台灣的歷史和文化。

張家綸說,茶席是跨文化交流的好媒介,透過細細品味茶香、茶湯,來自另一個文化背景的人更容易打開心胸、感受台灣的美好。

規劃茶席、與賓客交流也刺激張家綸既從台灣人、也從「外人」角度思考台灣。異文化相互激盪有時能擦出想不到的火花,而明年1月或2月,張家綸或許就能如願在台灣開設結合台灣與立陶宛文化的茶席。

30歲的立陶宛電腦工程師阿爾賓(Albinas)夢想在立陶宛種茶。他多才多藝,不僅擅長陶藝、可自製蓋碗等茶具,在立國當地咖啡館教授普洱茶餅壓製技術,更是立陶宛古老人聲複音音樂Sutartinės表演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10年將Sutartinės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阿爾賓因為參加茶席,與張家綸成為朋友。張家綸說,阿爾賓不僅愛台灣茶,更勤做功課認識台灣,曾「提醒」張家綸介紹奇萊山茶區時,別漏了「山難很多」這個細節。

阿爾賓計畫明年1至2月到台灣研究茶葉種植和製作、為在立陶宛種茶作準備。張家綸預計屆時與他聯手開設茶席,阿爾賓有機會現場一展歌喉。

阿爾賓夢想在立陶宛栽種的不是台灣茶,而是俄羅斯帝國、蘇聯時代在今天的喬治亞境內培育的耐寒品種,可承受攝氏零下25度低溫,較適合立陶宛等高緯度國家。

張家綸在瑞典成功將台灣茶打入米其林星級餐廳,記者詢問她對台灣茶的國際行銷有何看法。張家綸說,台灣茶品質精良,可惜產銷仍多停留在傳統產業框架,需強化國際行銷,「光是改造茶葉的外包裝還不夠」。

她認為,台灣茶在國際市場屬中高階以上價位,業者可多方嘗試「精品」路線,把握國際間餐茶搭配、多樣化的精緻品茶等發展趨勢,勇於跳脫舒適圈,才有可能把市場做大。(編輯:馮昭)1111029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