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 高雄市
(中央社記者蔡孟妤高雄19日電)中山大學研發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處理綠色整治技術及生物復育藥劑,可使整治成本降低至少5成,以及避免產生二次污染,協助國內污染土地整治復育,已運用在半導體大廠綠色整治。
國立中山大學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高志明團隊研發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處理綠色整治技術及生物復育藥劑,可使業者整治成本降低至少5成,並避免產生二次污染,兼顧經濟和效益。
高志明說,「土水污染整治工作動輒數千萬,若無對症下藥,花費金額相當可觀」。如前身為台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桃園廠受含氯有機溶劑之三氯乙烯致癌物污染,花費新台幣數億元及超過20年整治,至今仍因諸多因素尚未解除列管。
高志明表示,研究團隊開發的整治技術,以生物整治、被動系統、現地處理及節能減碳概念進行污染改善,且對環境友善、無二次污染問題,成本相較國外相同技術,可降低5成以上,目前已成功應用在半導體科技大廠綠色整治。
此外,研究團隊研發的生物復育藥劑,也能針對土水場址的地質條件、水文環境「客製化」藥劑,協助整治國內多處污染場址,使其解除列管。
高志明指出,團隊開發的技術也可同時運用摻配奈米鐵藥劑,與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鐵沉澱物,以擴大整治面並降低硫化物造成的異味問題。面對重金屬污染,團隊開發植物萃取可溶出重金屬的綠色螯合劑。
此外,在油品污染上,也開發加速土壤地下水中微生物生長的基質和藥劑,從污染場址蒐集篩選分解具有可分解油品的微生物,提升油品的分解效率,並利用冷凍乾燥技術將微生物製成易輸送的菌粉,使微生物易於保存並使壽命提升。
高志明說,整治成本降低,可提高業者解決污染問題的意願,加速環境復育、土地活化再利用,友善周邊環境,免背負污染場址惡名,盼能達到民眾、企業及政府三贏局面。(編輯:張雅淨)1111219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