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台南400(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6日電)曾在200多年間執牛耳的台南,在清領決定台灣建省、政經軍事北移後淪為「沒落貴族」,如今隨半導體聚落成型,這座古都披上新衣,華麗轉身成科技新城,仍扮演舉足輕重角色。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安平興建熱蘭遮城,被視為台南及台灣的起點,也揭開台灣進入大航海時代、接軌世界的篇章,即使台灣在荷蘭人殖民前已有原住民及極少數漢人,台南400年概念依舊深植人心。
「台南400年」是個模糊的概念,何時建城看法不一;成功大學博物館副館長陳文松認為台南建城應始於1624年荷蘭據台之初,但成大文學院專家陳志昌引述荷蘭「熱蘭遮城日記」,主張台南建城應是1627年,文史工作者詹伯望則認同台南建城應是1725年清領時期。
不論主張為何,台南出現大量文字記載應從荷蘭人據台開始,接著鄭成功驅趕荷蘭人後帶來中國制度,清朝又擊敗明鄭接管台灣,200多年來,台南始終是台灣政經軍事文化中心,直到清領決定台灣建省,政經軍事北移後,台南影響力才受到限縮,只留下文化這一塊。
陳志昌認為台南地位變遷背後主因是科技轉變,荷據、明鄭及清領中後期帆船時代,因吃水較淺,安平港足以應付外商,但到了輪機吃水較深時期,安平港再也無法因應時代潮流帶來實質變化,商船開始轉移到其他港口。
陳文松也舉例日本關西地區大阪、京都及關東地區東京為例,他說,德川家康將政經軍事重心從大阪、京都移往江戶(東京),如同台南地位被台北取代,因此,在日治時期,常有日人說:台南是日本的京都,這個說法一直流傳至今。
不過,台南雖被剝奪政經軍事地位,淪為「沒落貴族」,深厚文化底蘊還是默默地影響台灣,透過時間傳播到各地,直到今天,台南舊城區居民還會對外宣稱自己是「城內人」,這個城指的是清朝建城,這種莫名的驕傲,常讓外縣市人無法理解。
詹伯望表示,台南地位下墜的100多年間,持續落後於台灣各大都會區,但仍以歷史文化升格為直轄市,在六都中敬陪末座,台南縣市不應合併聲音時有耳聞,但台南文化底蘊仍有一定的地位。
台南政經軍事影響力雖不再,卻在資訊發達的現代,成為全球知名旅遊勝地,倚靠的還是400年歲月長河遺留下來的建築、宮廟、小吃等文化資產,沒有傲人的高樓大廈及便捷都會交通系統,台南在台灣還是擁有一席之地。
如同陳志昌所提的「科技轉變」,更為台南披上新衣,南科半導體聚落成型,加上科研單位陸續進駐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讓台南華麗轉身成科技新城,文化疊加科技,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並非一蹴可幾,台南再度形塑出獨特風貌及影響。古都一直在變,魅力依舊存在。(編輯:孫承武)113031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