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蔡孟妤高雄14日電)高市府登錄「鹽埕埔文武聖殿聖諭宣講」為高市民俗無形文化資產,認定「財團法人高雄市文武聖殿」為保存者,今天頒授文化資產登錄證書。文化局表示,將針對宣講進行調查研究,推廣傳承。
高市府今年1月4日登錄「鹽埕埔文武聖殿聖諭宣講」為高雄市民俗無形文化資產,認定「財團法人高雄市文武聖殿」為保存者;今天由文化局副局長簡美玲代表市府在今天「文武聖殿聖諭宣講請旨大典」上頒授文化資產登錄證書。
今年文武聖殿聖諭宣講請旨大典在今天上午9時15分開始,先在5樓玉皇大帝殿上秉疏文,隨後由「勵善聖諭宣講部」帶領現場30名宣講生、20名樂生共同於1樓文衡聖帝殿進行請旨大典,聖諭宣講儀式約於上午10時30分完成。
簡美玲表示,自文資法修法後,這是首次在民俗儀式現場進行授證,今年又是聖諭宣講滿百年更顯意義,文化局未來也會針對宣講進行調查研究,推廣傳承高雄市珍貴無形文化資產。
文化局說明,宣講是明清時期以來的一套教化制度,透過地方官員或仕紳文人宣講經典義理、因果報應及政令,內容涉及社會關係、教育、生計和安寧及秩序等各方面,是過去安定社會的重要機制。
但受近代社會影視媒體多元化的衝擊,宣講制度逐漸式微。而文武聖殿仍每年辦理,至今已有百年左右,成為重要特色之一。近年也運用網路新媒體線上宣講,推廣與傳承此項民俗。
文武聖殿聖諭宣講以民間善書所傳遞的道德意識為內涵,宣講生須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與宣講技巧。文武聖殿傳承明清以來的聖諭宣講形式,保存過往「敦世厲俗」的良善風俗,盼透過無形文化資產的登錄和認定,讓這項民俗活動代代流傳。
文化局表示,文武聖殿的祀神與宣講的發展來自澎湖移民,相當程度反映了澎湖移民進入高雄市後的社會生活與文化情況。文武聖殿聖諭宣講起源於1925、26年間,當時信徒組織「鼓善社修德宣講堂」佈道行善。
1956年後,擴大為「勵善聖諭宣講部」,每年農曆3月6日舉行請旨大典,隨即開台宣講,至農曆10月20日舉行繳旨大典,完成該年度的宣講。文武聖殿宣講民俗今年將滿百年,獲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並頒授登錄證書,別具意義。(編輯:謝雅竹)1130414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