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3日電)媒體指政府綠電發展進度落後,經濟部表示,綠電占比目標變動主要是受到經濟成長、半導體需求高以及疫情延遲建置;若拉長時間觀察,2016年底截至今年7月底,光電累積併網量大幅增加約7.9倍,對於媒體這類包牌式批評對公共政策討論恐無助益。
媒體引用審計部近日公布的審核報告指出,截至去年為止,包括太陽能、漁電共生、離岸風電、天然氣輸儲設施等重點推動項目,進度全都落後。
經濟部能源局發布新聞稿表示,綠電占比20%預估2026年10月完成,和原本預估2025年達成目標變動有3個主因。第一,總用電量(分母)變大,導致原規劃的占比變動。2008年至2016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9%,2016年至2022年則是3.4%,經濟成長加上半導體投資帶動用電成長較高。
第二,離岸風電風場合約原就容許隔年併網、加上發電旺季秋冬,因此年度電量計算會反映在隔年。
第三,光電、風電建設深受疫情影響,包括施工人員的出入境及相應防疫安排,或是國際施工船、材料等短缺及運送困難。
經濟部強調,即使比例變動,台電在總體電力調度以燃氣優先,並確保供電無虞,同時以專案解決問題。
以光電為例,經濟部表示,2022年雖受疫情與缺工因素影響,單年併網量仍達2.02GW,光電裝置量2.52GW創年度設置歷史新高,截至2023年7月底,累積併網量已達11.11GW,相較於2016年底併網量1.245GW,大幅增加約7.9倍。
針對太陽光電併網熱區,台電已推動包含9站10線等電力網加強工程,透過先期併網點、屋外模組化變電所協助熱區併網,預計2024年底可再增加6.35GW饋線容量,足以供應未來光電併網容量。
至於漁電共生的模式,經濟部指出,透過環社檢核引導設置,並且要求開發業者進行環境友善措施與因應對策,確保光電與環境共生共榮減少衝擊。
經濟部說明,初期推動因利害關係人複雜、案場設計需兼顧養殖需求,需審慎規劃,現已建立推動經驗與模式,將持續跨部會加速行政程序,並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
在漁電共生模式下,經統計已併網0.5GW,施工中0.45GW,行政程序中1.58GW,尚有1萬5072公頃專區潛量約3.6GW,可達漁電共生2025年設置目標4.4GW。
另外,離岸風電工程進度備受關注。經濟部表示,近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的工程進度均延遲,截至2023年7月已完成232座,共1.8GW容量。
經濟部表示,均依契約約定要求廠商積極施工,除因不可抗力或不可歸責因素導致延遲外,無故逾期,將依契約約定處以罰則。
至於天然氣安全儲槽容積天數,經濟部表示,已定期召開專案會議,監管進度及目標,遭遇困難進行跨部會協商,督促中油積極推動新建接收站與儲槽計畫,目前仍進行中的增建儲槽計畫,包括觀塘接收站與台中接收站各2個儲槽,將在2027年將陸續完成。
經濟部說明,每增加1座槽可以增加1天的安全存量,故加計至2027年完成增建的4座儲槽,將可達到法定天數所規範的24天。
針對台電虧損,經濟部表示,主因為戰爭帶來全球燃料價格暴漲,核電占比更高的法國、韓國電業虧損更高,歐美國家更因燃料價格引發大量通膨。而台灣在油電共同承擔政策責任、吸收多數漲幅下,通膨情況仍相對穩健。
經濟部指出,同一媒體社論將全球都在發展的綠電稱為光電墳場島、無視四接方案避開生態影響、操船模擬確保港安,仍以「滅海滅港」形容,如今再批燃氣存量不足、綠電過慢,「這類包牌式批評對公共政策討論恐無助益」。(編輯:潘羿菁)1120803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