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國際貿易聚焦供應鏈韌性 和台海安全密不可分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9日電)經濟部國際貿易局長江文若表示,國際貿易思維轉變,從看重低成本轉而聚焦淨零碳排和供應鏈韌性;台灣位於第一島鏈的戰略關鍵地位,全球每年有約一半的貨輪航經台灣海峽,顯見台海安全和國際貿易穩定密不可分。

江文若今天出席「2023產業戰略高峰論壇」,以「供應鏈重組下,台灣成為世界關鍵詞」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她表示,國際貿易過去追求低成本、利益最大化,但隨著全球趨勢轉變,現在國際貿易轉而追求淨零碳排、高品質和高標準。

江文若表示,經歷疫情期間的塞港和封城後,供應鏈韌性也成為關注焦點,歐盟和G7近來皆發表聲明,提出對經濟安全的重視。

她舉例,在美中貿易戰之下,美國積極祭出補助方案吸引國際大廠進駐,英特爾、台積電、三星等紛紛在美國投資設廠;此外,透過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SMCA)可享有關稅優惠,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也選擇在墨西哥設立超級工廠。

除了美國吸引製造業回流外,亞太地區也面臨供應鏈重組。江文若表示,因應蘋果等品牌商要求,許多廠商紛紛將產能從中國轉往東南亞國家,台灣電子五哥已將產線移往越南北部。

觀察美國近年來的進口變化,江文若表示,從2018至2022年,短短4年間,美國自中國的進口比重從21.1%下滑至16.5%,從墨西哥、加拿大、台灣、印度及東協國家的進口比重皆提升。

江文若表示,從美歐日提出的亞太倡議,顯見亞太地區經貿實力受到重視,亞洲出口額將從2023年的8.3兆美元,預估在2030年達到13兆美元規模,成長58%。

江文若分析,台灣位居第一島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全球一年有50%貨輪須經過台灣海峽,其中超過85%為大型貨輪,這也意味著,台海安全和國際貿易穩定密不可分。

外商對台投資方面,江文若表示,根據美國商會和德國商會調查表示,9成會員對台灣投資環境具有信心;自2016年迄今,外商投資台灣金額已超過2兆元,包括應材、ASML、默克等國際大廠。

江文若表示,台灣也加強和美國供應鏈合作,藉由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及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等管道,前者聚焦供應鏈韌性、基礎建設合作、5G等議題討論,後者關注半導體、再生能源等產業合作。

此外,台廠也在增加對墨西哥的投資,包含鴻海、和碩、廣達、英業達等,以伺服器和汽車電子產品為主,累計投資金額為11.6億美元。

新南向政策方面,江文若表示,2016年推行至今已有7年多,台灣也與許多東南亞國家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強在智慧城市等產業交流。

因應淨零碳排趨勢,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自今年10月起開始試行。江文若表示,CBAM過渡期實施3年過後,進口到歐盟商品須購買憑證抵換碳含量,現在對台灣的扣件、鋼鐵業者影響最大,但未來不排除擴大管制對象。

為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並拓展外銷,江文若表示,持續推出產業低碳化措施,協助業者數位轉型;明年將規劃辦理160場海外拓銷活動,並邀請國外買主來台參加25場大型採購洽談會。(編輯:黃國倫)1120809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