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羅元駿台北8日電)碳交所去年12月啟動國際碳權交易,各界關注第2批碳權有望首度納入蘋果供應鏈關心的自然碳匯,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目前正在盤點評估數量,後續提報環境部核准,期盼3月底、4月初上架。
田建中受訪時表示,第2批包含碳移除(carbon removal)像是自然碳匯的碳權產品。田建中說明,前幾年森林有高估碳權的問題,但透過衛星遙測增加對案件品質的識別,能更精準評估,所以審核時程會比碳減量(carbon reduction)產品來得長。
不過田建中也強調,隨著減碳意識提升,出口導向的台廠受國際供應鏈影響甚巨,像是蘋果供應鏈要求的碳移除,讓上下游廠商都必須跟上進度,否則失去訂單得不償失。
至於價格較高的「技術除碳」(technological removal,如碳捕捉技術)碳權,田建中指出,有科技業在洽詢,但這類特殊需求預計下半年後才盤點。
田建中指出,台灣企業多為製造業,購買碳權要視企業自身需求,碳權商品相對複雜,每一個案件都代表不同的價格,背後減碳的意義也不同,企業應該挑選符合自己經營目標和需求的碳權商品。
至於各界關心碳權何時可以抵換國內碳費,田建中表示,要等環境部相關辦法正式公告,相關的抵換比率、資格條件才能確定。
企業關心的碳權會計處理,田建中分析目前都以認列費用處理,去年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也公布相關指引。碳權的會計處理在國際上也是最新議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也正研擬相關指引或公報。
此外,田建中提到,範疇三的碳盤查更是各行各業都要關注的重點,他以旅宿業為例,指出目前台灣旅宿業較缺乏碳足跡的揭露,當國際商務客搭乘生質能源等減碳航班,但落地台灣後旅宿卻沒有揭露碳排等資料。田建中指出,企業第一步要先揭露,再來才是第二步的減碳,產業的良性競爭,達到整體減碳的目標。
田建中表示,企業申請在碳交所開戶平均時間約1個月,相較國際審查動輒要3至4個月,相對快速。
針對目前台灣市場上有多家碳權交易所,田建中強調,台灣碳權交易所是官方保證的碳權交易機構,國際碳權市場複雜,碳權交易買賣方都擔心風險,碳交所擔任讓企業安心的中介機構,透過簡單、安全的交易流程有效降低相關業務、財務風險。
展望今年,田建中指出碳交所會持續辦理教育訊練,舉辦趨勢座談和認證課程,目前已和台北大學、清華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合作,推出一系列碳教育相關課程,未來也研擬推出綠色金融、ISO企業認證等專業型證照,期許將國際碳知識在台灣普及。(編輯:潘羿菁)113020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