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28日電)打開氣閥,瞬間噴出大量蒸氣,在直立高聳的鑽井塔架旁,一群技術人員正在探測地底下溫度;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屯山不時噴發滾燙氣體,令民眾心生畏懼,不過這群技術團隊偏向火山行,尋找蘊藏在地表下、源源不絕的地熱能源。
「地熱開發最難的部分,其實是在地底下資源探勘、調查」,豐宇綠能總經理林伯修接受中央社專訪透露這個行業不為人知的艱辛。
成立逾55年的豐宇綠能,儘管鮮少人知,不過在探勘界可謂老兵,最有名實績為宜蘭清水地熱與新北市四磺子坪地熱,前者是全台第一座地熱發電廠,後者為台灣首座活火山地熱型發電,堪稱是成功征戰鹼性、酸性液體考驗,在地熱鑽探具有豐富經驗的團隊。
地礦中心副組長陳勉銘說明,宜蘭清水地熱是鹼性液體,常會碰到結垢塞住管線的難題,至於四磺子坪地熱則是酸性液體會腐蝕鑽探管材設備,鑽探時也要注意硫酸氫、二氧化硫等有毒火山氣體,可能順著地下裂隙冒出來,在鑽探過程中需監測毒氣濃度,若濃度高就要戴防毒面具,探勘難度十分高。
台灣潛在地熱可分為4大區域,包括龜山島、雪山/中央山脈、台灣西部麓山帶以及活火山,其中活火山的地熱資源最高,換言之,若要增加開發成功機率,就要往火山前進。然而活火山地熱堪稱大魔王等級,因酸性液體會腐蝕造價高昂管材,抗腐蝕的材料比一般管子貴上5至8倍,燒錢速度之快,常讓廠商吃足苦頭。
林伯修指出,除了要克服不同案場的地質條件挑戰,鑽井設備基本行情都是上億起跳,為預防地熱井衰退情形,一個案場可能會有5到8口井,整廠平均回收年限為11年,其中鑽頭、塔架及週邊設備等成本昂貴,占整體開發成本將近一半。
工業探勘好手跳入地熱鑽探 虧損黑洞一度懷疑前景
他坦言,一路走來過程跌跌撞撞,地熱是高成本投資,一根鑽管、鑽探設備要價新台幣千萬元,探勘成本至少億元起跳,雖然起初獲得家族支持,但後來虧損越來越嚴重,連最親近的家人、朋友也開始對地熱前景產生懷疑。
猶如鑽頭無畏懼往前的探勘精神,林伯修展現堅毅態度,直言「不能什麼事情都研究一半」,堅持只要做下去就要看到結果。團隊資金、技術到位後,堅持多年的努力也讓地熱鑽探事業開花結果。
去年10月啟用的新北市四磺子坪地熱發電廠,堪稱是豐宇綠能在火山地熱探勘的代表作,也是林伯修與其團隊重新贏得投資者與家人信心的重要指標。
事實上,豐宇綠能是企業轉型的最佳案例,公司自父親林德欽從事工業探勘起家,當時主要業務為農業灌溉、工廠地下水和捷運等工程,林伯修退伍後繼承衣缽,他受到好奇心驅動,在1992至1997年,花了5年時間勤跑國外取經,這才發現外國的鑽井技術和設備比台灣先進許多。
林伯修笑說,當時想引進國外設備時,因為網路不發達,要拜託朋友購買國外專業雜誌,才能取得相關廠商聯絡方式;那時一套鑽井設備要價千萬,「那個時代可以在市區買一棟透天了」,幸虧有父親支持,讓公司逐步提升鑽探技術與能力。
談起跨足地熱鑽探契機,可謂是因緣際會,林伯修回憶,20多年前的國科會工程計畫,透過計畫結識許多科學家,了解到地底奧妙與地熱發展潛力,也讓他嗅到新商機,一頭栽進地熱鑽探新領域。
起初,身為家中大哥的林伯修繼承家業,不過在他號召之下,已成功叫回3個弟弟,共同投身地熱產業。林伯修負責整合規劃,二弟林伯原從航空業「歸隊」,目前負責公司治理與行政事務,有化工背景的三弟林伯聰掌管現場工程,四弟林伯耕原本在中研院上班,現在則是探勘團隊研發主力。
目前台灣的地熱鑽探和發電設備需從國外進口,但林伯修表示,台灣本土團隊有足夠的人才、技術,也持續與台大、中央大學合作培育計畫,從學研界到產業「實戰練兵」,台灣地熱鑽探隊伍儼然成形。
攻克火山地熱魔王關卡 挑戰新興碳封存領域
只要火山活躍,地熱資源持續豐沛,近年來外界倡議,地熱可作為綠能基載能源;去年經濟部修法再生能源條例增訂地熱專章,成立地熱探勘申請單一窗口、中央與地方聯合審查,藉此加速開發效率。
現階段地礦中心在全台有9處鑽探場址,以政府角色出面承擔探勘前期風險,後續將進行產能測試等作業,劃定地熱潛力區,增加業者接手後續開發意願。林伯修樂見政府修法排除法規障礙,讓更多廠商投入開發行列,對接到企業大量綠電缺口的需求。
向來擔任探勘先行者的豐宇綠能,近年來將目光瞄準碳封存(CCS)延伸的鑽探需求,之前已執行台電碳封存計畫,「團隊主力是地熱和CCS,一個是創能,一個是減碳。」他指出,雖然CCS技術發展不如地熱成熟,但團隊已具備地熱鑽探經驗和實績,加上台灣西部海域有CCS發展潛力,越早投入技術和資金,越能搶先卡位減碳商機。(編輯:潘羿菁)113042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