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財政差啟動機構精簡 數千人恐丟鐵飯碗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1日電)中國清零封控措施重創經濟,房地產行業一落千丈,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大;山西省啟動黨政機構改革,合計6個縣縮減編制逾1000個單位,數千人恐丟鐵飯碗。

澎湃新聞近期報導,山西省15萬人口以下的人口小縣數量較多,普遍存在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失衡、人浮於事等突出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山西省委選擇忻州市河曲縣、臨汾市浮山縣等6個人口小縣為試點,推動機構改革,構建簡約高效的小縣行政管理體制。

其中忻州市河曲縣、臨汾市浮山縣的黨政部門均分別由36個、35個整合為22個;這兩個試點縣事業機構實行限額管理,由179個、186個分別減為40個,平均精簡78%;事業編制分別由1944名、1964名精簡為970名、659名,平均精簡58%。

6縣縮減編制超過1000個,事業機構縮減率達7成,數千人將被下崗或轉崗。

美國自由亞洲電台今天報導,山西媒體人李思海認為,山西的問題也是中國當下各地政府普遍面臨的難題,這些問題與中國國內外的環境有關。

李思海說,以前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依靠賣地收入,而且過往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友好。現在與西方慢慢脫鉤,甚至與美國成為戰略競爭者,而且這幾年疫情防控追求動態清零,以及打壓房地產行業,所以政府要賣地也很難,所以地方政府相對比較缺錢。這對經濟的影響很大,所以他們只能減少公務人員或事業編制人員。

河北時事評論者畢鑫則表示,山西省縮小黨政機構編制的都是人口小縣,人浮於事的現象非常嚴重,更重要的是人少的縣政府,財政收入也相應減少。

畢鑫說,但如果每個縣精簡1000人,如何安置他們又會帶來問題,包括社會穩定問題,「體制如果不變,再怎麼精簡都沒用。只會是增大反彈的力度,可能成為編制外人員」。

報導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黨政系統曾經歷多次大的機構精簡,但機構越減越多。

據初步統計,一個縣除了有縣委縣政府、政協人大,檢察院、法院、還有發改委、科技局、規劃局、文化局、廣播局、新聞出版局、精神文明辦公室及檔案局等約160個機構。

有網友評論說,政府公務員或事業編制的人數越來越多,許多是領導幹部的親朋好友,每天上班喝茶看手機,聊微信,無所事事。必須精簡機構。(編輯:唐佩君/邱國強)112022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