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8日電)中國外交上常出現「夥伴關係」等不同分類,英媒提出「將邦交關係分門別類是否在分三六九等」的疑問,中國專家否認其中有「高低貴賤之分」,而是反映國與國之間的親疏區別。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27日參照中國外交部網站的統計報導,截至本月為止,中國共與184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其中180個建立了合作以至於夥伴關係;若再加上與國際組織的合作或夥伴關係,則達189個。
將上述資料再配合中國外交部公報與新華社等官媒的報導統計得知,中國外交關係目前的級別達44類,另加衍生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的雙邊與多邊「命運共同體」。
報導引述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項目高級訪問研究員高敬文(Prof Jean-Pierre Cabestan),「中國人喜歡等級制度、排名,中共尤甚。這樣做是要視乎有關國家有多大能力或有多願意在眾多議題上滿足中方的要求,而創造出不同程度的親近性」。
高敬文說,這些議題可以是台灣,也可以是一帶一路倡議,「要是一些國家願意參與進去中國強加的這個遊戲,它們便能爬上階梯,也許還會感到自豪。但這也造成了各國對中國倡議、理念和目標的服從」。
曾任職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上海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門洪華在2015年一篇論文中的分類受到中國學術界引用和討論,他認為各夥伴關係可分成三大類,分別是:全局性的夥伴關係、戰略性的夥伴關係、一般性的夥伴關係。
其中,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級別最高,是唯一的「全局性的夥伴關係」。
直屬中國外交部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近期則在中共中央黨校機關報學習時報給出另一套分類方法,包括:一般性夥伴關係;冠以「全面」或「全方位」的夥伴關係;一般性戰略夥伴關係;冠以「全面」、「全球」、「全方位」的戰略夥伴關係;冠以「全天候」、「永久」的戰略夥伴。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認為,雙邊關係如何命名不存在國際標準,要認真排序很困難,而且他懷疑中國官方內部也沒有一個仔細排序。
莊嘉穎說,「有時候因為要開個峰會,然後要寫一些成果了,那就推出一個(夥伴關係)」。
莊嘉穎認為,每一段關係的重要性要看實質合作內容,其中簽署條約者因受到法律約束,在排行上最為重要,若是基於發表聲明所需「可能它比較就是只是一個表態」。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分類體系都未考慮北韓地位問題。報導引述中國自媒體「軒轅讀史」的主張說,由於中國與北韓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因此中朝(北韓)關係級別高於一切。中國外交部的官方描述則是「中朝傳統友好合作關係」。
高敬文指出,北韓作為唯一與中國簽有正式盟友合約的國家,關係有其特殊性;但北韓實際上是中國的負累,凸顯了這樣的關係排名徒具形式主義的一面。
BBC的報導還提到,北京外交官近年高調指責美國「人為把世界各國分成三六九等」,「中國將邦交關係分門別類又是否在分三六九等?」
對此,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費和中國研究項目(CSIS Freeman Chair in China Studies)研究員麥艾維(Lily McElwee)認為,在北京眼中,以美國為首的多邊集團,以及美國深化聯盟和夥伴關係的嘗試,是旨在限制中國經濟增長和國際影響力的直接威脅,因此中國願意設法深化與不同國家的外交關係來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高敬文則表示,「中國是很務實的,要是哪位新朋友接受它的話語,就能很快的攀上(夥伴關係)台階」。
另據莊嘉穎分析,中國區分與不同國家的關係,只是反映關係親疏隨時間、局勢改變而已,「有些國家覺得比較需要投資跟另外一些國家的關係,它當然就會盡力去做。另一些國家可能對他來說關係沒那麼重要,它就不去做…這個是很正常。中國不是例外」。
項昊宇在學習時報的文章中承認這些夥伴關係定位雖反映出國與國之間的親疏區別,但否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
項昊宇說,「國際關係從來都非一成不變,任何雙邊關係都在動態演變之中,中國同一些國家還沒有建立夥伴關係,也預示著更大發展潛力」。(編輯:周慧盈/唐佩君)112112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