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側寫:經濟撲朔迷離 政治明確緊縮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呂佳蓉北京11日電)今年「兩會」隨著中國全國人大今天閉幕宣告結束,「新質生產力」成為與會者朗朗上口的詞彙。但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使中國經濟未來仍撲朔迷離;而可確定的是,一切更向「習核心」集中的黨中央,政治上更加緊縮。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22年9月在黑龍江提出「新質生產力」後,這一抽象的詞彙已是今年1月間各地「兩會」的熱詞。而到3月的全國「兩會」,彷彿在任何領域都可以出現「新質生產力」。

產業界代表與委員關注「新質生產力」,套入官方給的架構,緊扣經濟發展方向;小米創辦人雷軍的4份提案全數與「新質生產力」有關,並聚焦在人工智慧與低碳;另一方面,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的提案則提到「中國智能」方案與創新,每個企業家都擁有自身的一套「新質生產力」版本。

根據記者在現場耳聞,甚至房地產業、外交領域、教育界都要提「新質生產力」。像是,在民生記者會上,住建部長倪虹就說,要蓋高品質的房子;教育部長懷進鵬也提「新質生產力」,要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不過,要靠高科技的「新質生產力」,仍需要先進晶片,在被「卡脖子」之下,這為眼下碰到經濟沈痾困境的中國,要如何藉推進「新質生產力」帶動經濟成長動能,還有待時間考驗。

中國經濟何時會轉好,尚不知道。但唯一能確定的是,儘管今年的中國全國「兩會」可說是解除疫情管制,恢復到相對採訪寬鬆的時刻,但是政治氛圍卻越來越緊縮。形式上,人大總理記者會取消,法律上又拍手通過「國務院組織法」,權力集中於黨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手上。

這反映在這次參加的兩會各種會議上。在開放媒體的團組會議,各個代表、委員時常在發言的過程中「感謝黨」、「要維護在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等等的說法,不絕於耳。另外,兩會期間的提問安排亦有官方斧鑿痕跡。

兩會結束了。兩會的宣傳與拍手場合,比真實的討論與監督要多,後續的政治與經濟發展仍留下許多問號,問題還未能解決。

文革過後中共一度試著推進黨政分離,但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如今,黨又集中了一切權力。(編輯:邱國強)113031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