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0日電)中國「新三樣」:電動車、太陽能電池及鋰電池的出口額去年增加近30%,但專家分析,新三樣出口額增加實因內需不足,且新三樣占中國整體出口低於5%,難以對中國整體經濟產生實質貢獻。
美國之音(VOA)今天報導,過去中國出口靠服裝、家電和傢俱「老三樣」。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近期表示,去年中國的「新三樣」也就是電動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出口額,成長近30%。
儘管如此,報導指出,新三樣2023年合計出口人民幣1兆600億元(下同,約新台幣4兆7000億元),在中國全年出口額23兆7726億元中,比重僅約4.4%。
智庫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研究員兼中國項目協調員黃天磊說,中國一再強調新三樣對出口的貢獻增加,實因新三樣在中國境內的需求不大。
他說,中國經濟成長的動機來自於內需,也就是對內的投資和消費,但新三樣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由此也反映中國內需比較弱且需求不足,「這是中國經濟當中,我認為最大的一個痛點」。
黃天磊表示,中國GDP過去幾年不斷下滑,從以往的兩位數成長降至如今約5%,甚至被質疑5%能否實現,因此新三樣領域的投資是否能提升中國生產力,可說是經濟能否改善的關鍵。
他說,若生產力提升,將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有非常重要影響,但這當中不僅涉及政府投資,更重要的是民間投資能否發揮作用。偏偏過去這段時間中國經濟疲軟,民間對經濟環境失去信心,因此不願意投資。
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商學院市場學教授謝田則指出,新三樣的這些產品,實際上還看不到將有足夠的市場和足夠的需求以帶動足夠的就業,填補老三樣留下來的空白。
他說,因老三樣是勞力密集產業,新三樣恐怕僱不了那麼多人,所以不會解決中國「就業難」的問題。
此外,李強在今年中國全國「兩會」期間表示,中國將推動發展低碳經濟,加強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和水力發電等項目建設。
謝田指出,中國政府擬對新能源大量投資,實際上對經濟的貢獻非常有限,從根本上沒有太大幫助。
他說,中國經濟持續下滑,工廠關閉和向外移民導致工業用電減少,同時中國人口總數也在下降,對於能源的需求可能會減少,而且經濟運作需要穩定的發展,因此風和水力發電對經濟的幫助,不如火力或核電廠。
謝田表示,何況房地產過去為中國經濟帶來30至40%的貢獻,衰退後對GDP帶來的影響尚無法從其他地方彌補,所以中國政府現在做這個投資非常不明智,因為實際上沒有任何理由表明中國需要這些新能源。
他說,中國過去在太陽能產品的投資最後形成惡性競爭,雖然中國這方面在全球市場比重很高,但實際上對中國企業來說,並沒有太多利潤可圖,反而把國際光電市場攪亂,所以完全不看好李強能藉此彌補中國經濟。(編輯:曹宇帆/邱國強)113032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