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28日專電)里昂國際旗幟節主辦方24日發出新聞稿,正式拒絕里昂臺客文化協會參與,協會表示將持續奮戰發聲,展現台灣堅韌。學者高格孚表示,事件已成為中國影響力如何干涉地方決策的案例。
第18屆里昂國際旗幟節(Fête des bannières du monde)9月登場,中央社9日報導「里昂臺客文化協會」申請參與遊行被拒,承辦人員在電話中表示中國施壓,申請被駁回,「有中國人和我們聯繫,說不希望你們參加節慶」。
事件隨後引起政、學界議論,以及費加洛報(Le Figaro)、解放報(La Libération)等媒體報導,主辦方也出面否認中國施壓。
智庫戰略研究基金會(FRS)學者博達安(Antoine Bondaz)10日於推特分享中央社新聞英文版,寫道:「若中國的文化協會因台灣協會參加文化活動而不願意加入,那他們有不參加的自由。但施壓令人無法接受。我們可不在中國」。
法國籍歐洲議員洛瓦索(Nathalie Loiseau)引用推文並質問:「從何時開始一個的外國大使館可以在法國決定邀請誰與否?從何時開始台灣人不能參與?原因為何?」
面對輿論,節慶委員會主席傑爾匹(Christian Gelpi)14日曾致電里昂臺客文化協會,表示將接受並研議台灣協會申請,月底給出答覆。
期間法國里昂政治學院學者高格孚(Stéphane Corcuff)不僅近距離觀察事件,更受到節慶委員會邀請,為兩方居中協調。
他提出折衷方案,即台灣協會遊行時不攜帶國旗,僅身著傳統服飾,且不邀請駐法代表參與,此方案獲得同意,隨即致函委員會重提申請。協會法籍成員班傑明(Benjamin)今天電訪時告訴中央社,這顯示台灣人不政治化,且願意妥協。
然而協會申請後沒有任何回覆,直到24日委員會直接發布新聞稿,正式拒絕台灣參加。
新聞稿表示,「自稱台灣的協會」不符合資格定義,指出委員會多次接到台灣協會成員致電,並在溝通中出現「誤解」,強調「中國外交代表從沒有進行接洽」。委員會表示不願意涉入政治問題,「不會針對該主題進行討論」。
新聞稿稱,旗幟節的前身是「領事館節」,邀請各國駐里昂的領事館參加、展現多元文化,因此延續規定,只有「具有大使館和領事館等官方代表的國家」才能參加。
對此,解放報27日的報導質疑,參與名單上有玻里尼西亞、瓜德羅普等,也都沒有大使館或領事館,「為什麼有些可以讓步,有些則被拒絕?」
班傑明則指出,「科西嘉、布列塔尼等協會都有參加,看到拒絕原因,就知道主辦單位在找藉口」。
里昂負責國際關係的副市長齊多洛夫佐夫(Sonia Zdorovtzoff)27日告訴費加洛報不便評論,稱委員會是自主協會,完全獨立於市政府,「旗幟節由委員會主辦,沒有市政府的技術或資金支持」。然而該報指出,市政府給予委員會3萬歐元(約新台幣101萬元)舉辦其他活動,並提供公共場地辦旗幟節。
高格孚今天接受中央社電訪時表示,傑爾匹20日曾邀他及挺台灣參與活動的里昂地區前議員布拉席耶(Romain Blachier)見面。
傑爾匹似乎希望透過兩人說服里昂臺客文化協會放棄參加,但高格孚告訴他,「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中華民國與法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並不表示法國政府認為中華民國不存在」。
高格孚透露,布拉席耶已發出要求,盼盡快與里昂市長辦公室以及當地議員會面,「目的是解決危機並更友善地處理台灣議題」。
究竟台灣遭拒是否因為中國施壓,節慶委員會與里昂臺客文化協會各執一詞。但高格孚觀察認為,中國駐里昂總理事館可能沒有直接干涉,「他們根本不需要,因為委員會會自我審查,避免麻煩」。
另外,中國的華僑協會也會替領事館說話、出面反對。高格孚分析,「這更危險,這些法國公民早聽命北京,成為傳聲筒。也顯示中國如何干涉法國國內政治與地方文化活動,里昂旗幟節成為很好的案例,呼籲各界關注中國更靈活、更在地的手段」。
高格孚說:「若親中協會干預的情況持續,希望停止中國影響力滲透的學者、分析家都不會袖手旁觀,事件可能成為全國話題。」
傑爾匹還告訴高格孚,因輿論指控中國施壓,他必須親自寫信向中國里昂總理事陸青江致歉。
班傑明則指出中國影響力的另一個痕跡。他說,中國協會幾天前致電布拉席耶,提議讓台灣人加入中國的遊行團隊,「我們當然拒絕了」。
若事無轉圜,班傑明希望訴諸電視喚起更多民意。他表示,台灣無法參加的決定令他感到「噁心」,「法國是個人權之國,里昂在二戰時力抗納粹。我想起身對抗,我們會持續奮戰,讓台灣獲得正面能見度,用溫和堅定的方式,讓大眾看到台灣的堅韌」。(編輯:周永捷)1120629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