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礦山發現創生 用藝文再次點亮金瓜石

綜合報導  / 新北市

您對金瓜石的印象是什麼呢?日治時期,金瓜石出產大量金礦、銅礦,被譽為「亞洲第一貴金屬山」,卻在1987年因為嚴重虧損終止開採。數十年來,曾經破萬的人口漸漸離散,礦場和聚落也被閒置山頭,凋零傾頹。不忍見到家鄉場景淒涼,一群礦工子弟決定攜手開創新局,有人夢想打造地質生態教室;有人帶領遊客走進山林和巷弄,傳承金瓜石的生活記憶;也有當地藝術家創作地景藝術,揭開礦區生活的辛酸。不再採礦的金瓜石,還能再創黃金山城的奇蹟嗎?一起來看。

晴空下蔚藍海水,染上金黃漸層,這是台灣東北角的奇景「陰陽海」。臨海的山坡荒煙蔓草,斷垣殘壁,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斜坡索道,打開老金瓜石的黃金回憶。礦山子弟吳朝潭,家中父輩、祖輩,兩代都是礦工,家中母親早逝,山林彷彿代替母職,照看他長大,這些回憶,太太的畫筆為他呈現。

礦山斑駁的景物,在吳朝潭眼中,是他和家人的溫情回憶。退休後,他回到金瓜石擔任黃金博物館的戶外導覽員,說起故事更溫暖動人。清末劉銘傳來台,在金瓜石發現金礦開始開採。日據時期礦業擴大規模,由企業經營,1930年代進入全盛,黃金平均年產量突破2公噸,打響黃金山城名號。

金瓜石石山里里長吳乾正,回憶舊時景象,過去熱鬧非凡。1987年金礦、銅礦幾乎被開採殆盡,台金公司宣布歇業,產業消逝、人口逐漸散去。見證過家鄉的繁盛,更不忍面對如今人物凋零,礦工子弟決心攜手保護家鄉的礦業文化,憑著3支手電筒,走進伸手不見五指的礦坑,張傳益的聲音從前方的黑暗處傳來,指引方向。

陰暗複雜的坑道,深埋著大自然的禮物,也凝結了礦業歷史的痕跡。金瓜石礦山,彷彿是一座大型人文地質教室,張傳益苦心研究,只盼自己能為下一代點亮回家之路。離開坑道,走進張傳益的家,就像來到另一座珍稀礦場,他和在地學者合作,採集稀有卻低價的礦石,給金瓜石的孩子們一堂獨一無二的自然課。

擁有優越的地形和資源,儲備豐富的文史導覽能量,老礦場能否翻轉冰冷印象,重新匯聚人潮和熱度?3年前,在地藝術家和黃金博物館聯手,打造山城不同風貌。黃仲辰遠離家鄉從事廣告行銷,始終掛心逐漸傾頹的老家,2年前,他著手修建老屋,而當地常見的油毛氈黑色屋頂正好給了他靈感。

一曲小城故事,訴說礦工子弟們對金瓜石的心聲,重新站在藝術妝點的廢墟裡,他們滿懷感慨,卻也串起無限希望。金瓜石曾歷經輝煌,也走過衰頹,這群礦工子弟擁有共同的生命記憶,也凝聚最強的向心力。珍惜故鄉無價的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他們也已經準備好,為黃金山城翻開全新篇章。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