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顛峰-珠穆朗瑪峰

綜合報導

  上個月八號,苗栗頭份的一支攀登隊伍,遠征珠穆朗瑪峰傳出了登頂的好消息,正當大家為此歡欣鼓舞之際,這位登頂英雄拾方方卻在十多個小時後與隊員失去聯繫,在歸途中不幸身亡,埋屍在高山白雪之中,珠穆朗瑪就是俗稱的聖母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也是登山者最高的挑戰,據說平均每登頂四人,就會有一個人罹難,而很不幸的,這次她又吞噬了年輕而活力充沛的拾方方,讓山友們悲悼萬分,本單元特別蒐集去年與今年我國兩支遠征珠峰的隊伍的紀錄片,並且訪問了親身攀登到最高峰的隊員,聽他們說親身經歷,從這些難得的影片中,可以體會在高山冰雪中,登山者的堅韌和勇氣,也以此追悼以身殉山的拾方方。

  五月中旬,苗栗頭份山岳會珠穆朗瑪峰遠征隊隊員,返回兩個月前開始攀爬的基地營會合,這本來應該是他們,集體慶祝拾方方登頂成功的日子,但卻事與願違。

  標高八八四八公尺的珠穆朗瑪峰,終年積雪不融,世界級高峰特有的「雲旗」護衛著她,自一九二一年開始,至今七十多年來,年年有人渴望接近她,不過能一親芳澤又能安全回來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尤其對於境內高峰,還不及她高度一半的台灣山友來說,要能成功攀爬聖母峰,藏語是珠穆朗瑪峰的世界最高峰,的確需要驚人的耐力、體力及智慧,攀爬隊員多半是先輾轉從尼泊爾入境,從中尼公路的友誼橋進入西藏,與擔任嚮導的雪巴人連繫之後,驅車迫近珠穆朗瑪峰的山腳,位於五千多公尺高的絨布冰河,經常是遠征隊選擇的第一個落腳處,而後在每上升五百公尺左右的地方,設立其他營帳,至少得設六到七個落腳處,才能順利攻頂,設立這些營帳的目的,一方面是在物資不夠時中繼救援,一方面是為了協助隊員適應高山缺氧環境,上升途中,一旦發生不適的現象,就可撤回較低營地休養。

  來自亞熱帶地區的遠征隊,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冷跟頭痛,去年兩岸珠峰聯攀隊在攀爬的過程中,有許多人嚴重凍傷,有人截去手腳指頭,也有人因受不了凍而提前下山,據說拾方方今年一開始也因高山病,先後從第三營下基地營,來來回回好幾趟,才逐漸適應在這片白色世界下生活。

  遠征隊員食衣住行都跟冰雪分不開,就連煮湯,也得用冰塊就地取材。去年也曾經來到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杜文靖,對這位喜怒無常的女神,也充滿敬畏。這些看來潔白剔透的冰雪,有的像極軟綿綿的鮮奶油,有的像極了冰箱內部的冰霜,看似無害,其實危機四伏,去年曾經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吳錦雄說,七千公尺北坳附近就充滿危機。

  越接近山頂,冰雪越來越密,距頂一千公尺左右的強風,更加考驗人類體能的極限,既要在缺氧下順暢呼吸,又要耐得住八級以上的風颳,確實需要過人的體力及經驗。

  世界各國攀爬珠穆朗瑪峰的好手,經常是歷經酷冷、強風、缺氧環境多年的磨練,才能到達,標高八千三百公尺左右的地方,而台灣最近兩年來,先後有伍玉龍、吳錦雄,今年有拾方方、胡瑞發等人通過考驗,只有拾方方,也就是在八千三百公尺以後,獨自一人攻頂。

  五月八號五點十八分,雖然從無線電手機中,傳回拾方方登頂的消息,但也隨著音訊中斷,而使其他遠征隊員的情緒一下跌落到谷底,張致遠想要跟拾方方講兩句話。在體力不支,天候惡劣,又乏人救援的情況下,拾方方的命運可想而知,對於這件令人先喜後悲的事件,才剛帶領一支遠征隊伍,攀頂成功載譽回國的兩岸聯攀隊領隊李淳容,推敲出造成這樁事件的因素。

  依照登山守則,攻頂隊員必須時時刻刻與指揮中心連繫,並聽從領隊的資訊提供,不過整個事件的是非對錯,誠難追究,因為這些真相,都已隨拾方方留在珠穆朗瑪峰了,不過如能藉這個機會,使大家對海外遠征形成正確的態度,也是我們所樂見的,跟拾方方扮演同樣的攻頂隊員角色,去年成為台灣登頂第一人的吳錦雄,對於這個事情感到十分遺憾,他提出自己的經驗,供以後有志攻頂的人參考。

  登山究竟是不是一定要登頂,去年登頂成功的吳錦雄,四十幾歲才爬上世界最高峰,而今年不過二十七歲的拾方方雖然登頂,卻在回程中喪命,社會各界應該藉這個機會深思,海外遠征的意義跟價值,畢竟活著才能得到更多的掌聲,安全才是最高的指導原則。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