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昭慈 李宇承 報導 / 台北市
有人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接下來,華視新聞雜誌封面故事,繼續要帶您來認識這幾位臺灣美麗的臉譜。今年64歲的「阿在伯」陳在,是中臺灣著名的水餃代工大王,20多年來行善捐出的水餃和善款將近一億元。白手起家的阿在伯,小時候家境清寒,唸到國小就無法升學,直到30歲的時候,把朋友報廢水餃機撿來用,開啟了他的水餃事業,就因為嚐過吃不飽的痛苦,阿在伯看到弱勢家庭總能夠感同身受;另外,還有家住在台北的楊家三兄妹,小時家境富裕,十年前父親投資失利家道中落,從富二代變成負債的負二代,因為受人幫助才東山再起,深刻體會行善不能等待,開設餐廳和烘焙屋,雇用失業弱勢的員工,楊氏三兄妹謙虛的說,從這些員工身上學到吃苦當吃補的精神,他們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來到彰化家扶中心,接近中午用餐時間,工作人員排成人龍,正在進行愛的大隊接力,一個又一個紙箱,裡頭都是冷凍水餃,大家費了好大一番功夫,兩萬顆愛心水餃,馬上把冰箱給塞滿了,剛送進來的餃子立刻下鍋,在熱水裡不斷翻滾,一旁的孩子們已經等不及要大快朵頤了,隨著熱呼呼的白煙和香氣,水餃終於要起鍋了,拿到水餃的孩子們,吃得不亦樂乎,滿足的表情就寫在臉上。孩子們口中的陳爺爺,就是今年64歲的「阿在伯」陳在,眼神和笑容就像冬天裡的太陽,溫暖慈祥,每個禮拜他都會帶來愛心水餃,讓家扶中心裡這群特殊孩子們吃飽飽。
樂善好施的阿在伯,是中臺灣知名的水餃代工大王,每天工廠出產的餃子就多達120萬顆,現在已經當阿公的他,還是每天會到工廠備料、巡視,數十年如一日,絲毫不敢馬虎,因為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他一點一滴靠著雙手打拚而來的,從麵糰揉捏,內餡攪拌,到餃子一個個成形,冷凍水餃從機器上滾落,發出清脆有力的聲響,就像阿在伯人生從無到有的奮鬥過程。小時候的他出生在一個貧窮家庭,一家七口每餐合吃一碗稀飯湯,從沒嚐過吃飽的滋味,住的也是狹窄擁擠的小房子,因為家裡窮,所以阿在伯七歲時就開始扛家計,唸到國小就無法再升學,當完兵還跑去做木工,直到30歲的時候,看到朋友打算把一台水餃機報廢不用,阿在伯就掏腰包把機器買回家,「一步一餃印」學習做水餃。時隔30多年,第一台水餃機已經腐蝕生鏽,功成身退安靜地躺在倉庫裡頭,每次看到這一台水餃機,阿在伯總是會想到自己困苦的童年,和辛勞打拚的歲月,更提醒他別忘記三餐不濟的苦。阿在伯對弱勢家庭的同理心,有部份也是來自他的大女兒,在出生時因為高燒不退導致智力受損,所以他更能體會,特殊孩子家庭所受的身心煎熬。
這也是為什麼就算工作再忙,說到要幫助別人,阿在伯總是義不容辭,不管清寒家庭、身心障礙機構、老人會和育幼院,就連地方有人籌不出喪葬費,他都慷慨解囊,20多年來,捐出去的水餃和善款,將近一億元,也讓他成為彰化北斗鎮鄰里間,最古道熱腸的水餃伯。就這樣,現在大家知道的阿在伯,不只是中臺灣的水餃大王,更是鄰里間的土地公,和小朋友口中最親切的陳爺爺。總是願意設身處地在別人陷入困境時,伸出援手,大陸媒體就讚譽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因為臺灣的角落,總是有像阿在伯這樣,人溺己溺、無私奉獻的善心人士。
一會兒在櫃檯關心出餐進度,轉過身又到廚房叮嚀大小瑣事,語氣中有著關心又帶點碎念,這位穿著灰色衣服的男生叫做楊博宇,是這間拉麵店的老闆,也是員工眼中的好大哥,這間店裡大部分雇用的員工,不是來自單親或清寒家庭,就是找不到工作的失業族,就像這位身材壯碩,有著深邃五官的大祥,3年前被公司資遣,遍尋不著工作半年多,是博宇給了他謀生的機會。有了博宇的栽培和自己的努力,大祥短短半年從失業族變身店長,而熱心助人的博宇,也有段波折的人生,32歲的他排行老大,有一對弟弟和妹妹,三兄妹本來出生在一個優渥家庭,十年前父親卻因為投資失利,負債千萬,三兄妹從富二代變成負債的第二代,體會了人情冷暖。有了父親朋友的幫忙,當年才20出頭的博宇帶著弟弟妹妹開餐廳,債務還沒清償就投身公益,三不五時捐款送餐給獨居老人和弱勢兒童,但是,三年前籌備第一場大型的公益活動時,媽媽突然昏倒,送醫急診發現是致死率高達八成的動脈瘤。
就在媽媽動手術的同一天,三兄妹含著淚把活動辦完,還好媽媽手術順利,已經逐漸康復,沒想到一家人的考驗沒有就此打住,妹妹雅雯兩年前懷孕時,先生狠心外遇,讓她每天以淚洗面,重新站起來的雅雯自己開了烘焙屋,幫助單親媽媽就業,就因為這樣,看到很多比自己更坎坷的人生。三兄妹行善十年來,幫助無數的弱勢族群自立更生,但是他們不但不放心上,更謙虛地認為,自己才是受惠的人。或許就因為吃過苦,才能體會痛苦時多需要他人幫助,更可貴的是,楊氏三兄妹和阿在伯,沒有因為現在的富足,就忘記助人的初衷,他們就像是人間的活菩薩,散播愛和溫暖能量,讓臺灣最美的風景更美麗。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