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4 12:00

苦日子的寄託! 追尋生活"小確幸"

連昭慈 李宇承 報導  / 台北市

  近兩年有一個名詞非常流行,就叫做小確幸,在薪資停滯、物價飛漲的臺灣,成為民眾一種自我安慰的心靈寄託。有專家認為,相對於大陸年輕人好勝好鬥的狼性,臺灣年輕人追求小確幸,缺乏雄心壯志,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小確幸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不但有助於實現大夢想,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種表現。

  小確幸的答案五花八門,大家都有所不同,而這個名詞最早出處是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在1994年的作品終於悲哀的外國語,這兩年小確幸透過媒體、網路鋪天蓋地,成為臺灣的流行語。這一頭的文件印完,回到座位,電話聲就此起彼落地響起,擔任國會助理的媗婷和你我一樣,每天總像個陀螺轉不停,但是她就是有辦法停下腳步,尋找細節裡的小確幸。

  除了打打牙祭滿足口腹之慾,辦公桌就是她蒐集小確幸的秘密基地,就連現在最夯的超商集點贈品,也讓她可以迅速獲得微小的幸福感。專家認為,臺灣人追求小確幸,背後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臺灣16年來薪資不漲,物價卻年年飆漲,加上年輕人壟罩在22K的烏雲中,小確幸便提供了一種自我安慰的出口,彷彿對社會大眾的苦悶生活,創造了一個心靈寄託。

  看準了小確幸成了臺灣民眾一種內化的生活態度,商人也抓準了商機,我們走進賣場裡頭,不難發現非常多的療癒系商品,讓民眾可以從中自得其樂。小確幸,或許是睡到自然醒、買到便宜貨、一杯咖啡、一塊蛋糕、一場電影、或是老朋友的問候,懂得珍惜、享受當下,簡單的幸福和感動,其實唾手可得。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