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12月10日,回顧歷史上這一天,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輯要如下:
◎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Nobel Prize)頒獎典禮,分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與挪威奧斯陸(Oslo)舉行。
◎1902年:埃及位於尼羅河(Nile)上游的亞斯文水壩(Aswan Dam)竣工。
◎1911年:法國居禮夫人(Marie Curie)再度獲頒諾貝爾獎,成為史上第一位兩度獲諾貝爾獎的人士。
◎1919年:澳大利亞史密斯兄弟(Ross and Keith Smith)完成從英國至澳大利亞的首次長程飛行。
◎1929年:陳獨秀發表《告全黨同志書》,反控史達林(Joseph Stalin)為機會主義(Opportunism)者,造成共黨內部的重大分裂。
◎1948年:第三屆聯合國大會(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通過《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1952年:中華民國政府制訂第一期四年經建計劃。
◎1955年:高棉(Khmer Republic)總理施亞努(Norodom Sihanouk)抵台訪問。
◎1976年:蘇聯宣布其經濟水域為200海里。
◎1979年:《美麗島》雜誌社人員在高雄市集會遊行,警民發生衝突,是為「美麗島事件」。
◎1988年:中華民國國產IDF戰機出廠,由總統李登輝主持命名典禮,命名為「經國號」。
◎1989年:捷克41年來第一個非共政府成立,總統胡薩克(Gustáv Husák)宣布辭職。
◎1993年:發生海軍上校尹清楓命案。海軍上校尹清楓浮屍於蘇澳東澳外海,研判與軍火採購案有關。
◎2000年:入籍法國在中國大陸出生的高行健獲頒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04年:日本通過《防衛計畫大綱》,為美、日發展飛彈防衛系統開路。
◎2009年:聯合國人權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生效成國內法。
◎2010年: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遭槍擊第15天後首度露面,他臉戴口罩,右臉靠太陽穴處貼上透氣膠帶;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獲獎的人權鬥士劉曉波在獄中無法出席,頒獎人只好將獎狀象徵性的放在為他所留的椅子上。
◎2011年:101年總統大選副總統候選人中國國民黨吳敦義、民主進步黨蘇嘉全、親民黨林瑞雄首場辯論在公共電視舉行。
◎2012年:元代趙孟頫的《三馬圖》和楷書《圓通殿志》,在紐約被大陸神秘買家以1.26億元人民幣拍走。
◎2013年:台、以簽署「海關優質企業(AEO)相互承認協定」、「標準技術性法規及符合性評鑑法規管理合作協定」、「環保合作備忘錄」、「互派駐外人員眷屬有償工作協定」四項協定;曼德拉(Nelson Mandela)追悼會湧進9萬民眾,逾100位現任與卸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長,及數十位名人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出席,向他致敬。
◎2014年:巴基斯坦維權17歲少女馬拉拉(Malala Yousufzai)領取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獎史最年輕得主;她和印度兒童權利運動家沙提雅提(Kailash Satyarthi),共享和平獎榮耀。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