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俐均 文楷誠 / 台北市
歡迎回到華視新聞雜誌。您還記得嗎?民國50年左右當時台灣物資匱乏,大街上可以看見大大小小的裁縫店,衣服穿壞了,不是重新買,而是找裁縫師傅量身修改。如今,購買成衣的消費者與日俱增,而裁縫這門老行業,也漸漸消失了。有年輕人組成團隊,發起搶救裁縫師的行動,希望守住老師傅的工作桌,讓他們的好手藝傳承下去。還有年輕人利用網路建立起修改衣服的資訊平台,呼籲民眾,多用修改取代購買,延續衣服的價值,也能降低舊衣對環境造成的汙染。
腳踩著縫紉機,專注的眼神,俐落的將大衣一針一針車線重新修改。
或是在西裝褲上,劃出要裁切的長度,再用縫紉機仔細的收邊,一條褲子就能重新賦予新生命,64歲的邱崑修,從西裝裁縫師,到現在改行成了服裝修改師。
裁縫師邱崑修說:「因為現在年輕人、中年人,大部分都很少在做訂做,直接到百貨公司,或是專門店買現成的,現在的人也不等時間,做一套西裝要差不多一個月,現在買現成的買一買,不合改一改,所以我們才會想到說轉換來改衣服」。
民國四十年、五十年左右,台灣紡織業開始蓬勃發展,尤其延平北路上服裝行林立,訂做西裝的人蜂擁而至,店裡裁縫師沒日沒夜趕工。
裁縫師邱崑修說:「要過年的時候,一個禮拜不用睡覺,每天趕工做西裝,趕工做西裝,也不洗澡的」。
但如今快時尚成衣越來越多,裁縫這門老行業漸漸沒落,老師傅們沒了工作,為了要扛起一家生計,也只好另謀出路。
裁縫師邱崑修說:「我有一段時間到中華路,中華路那還沒有拆掉的時候,有西裝店,也有做修改的,我說怎麼可以有做修改的這一行業,我們就進去問看看,讓他請一個月,才知道他們做的手法,跟做新的完全有差別」。
將剩下的西裝布料,裁切成長方形,再接上繩子,飲料提袋就大功告成。
裁縫師李愛玉說:「杯袋提袋就完成了」。
愛玉阿姨結婚後就跟著先生邱崑修學做衣服,但隨著產業凋零,敵不過經濟壓力,她最多曾經兼三份工,小小店面角落擺張椅子幫客人剪頭理髮,到了下午,還得到巷口,賣雞排。從下午3點到晚上8點收工,兼差貼補家用。
裁縫師李愛玉說:「想說兩三小時的時間做一做,再做家裡的事情,就這樣啊,不然你要純粹靠修改衣服生意差的時候,沒辦法維持」。
裁縫業慘澹經營,傳統技藝難以傳承,眼見許多老裁縫店瀕臨生存危機,由三個女生組成的「一張桌子」工作室,發起搶救裁縫師計畫。
一張桌子工作室成員須才容說:「裁一裁順便幫我縫起來」。
她們從各個鄰里間,找了10位資深裁縫達人,與廠商合作,結合時下流行的卡通圖案,做成手提袋、飲料提袋、或筆袋,讓職人們重新開啟了縫紉機,能夠拿回剪刀、針線,找回裁縫師的價值。
裁縫師李愛玉說:「當然是比較懷念啊,再怎麼樣也是覺得,以前會想要做這行就是說,畢竟我們結婚生小孩,家庭看顧的到吧,小孩兼顧的到吧,所以我還是很捨不得放棄這個行業啊」。
一張桌子工作室成員陳淑蘭說:「他們都有能力做,有能力有這個技術可以做,可是他們缺少的是沒有工作的機會,因為沒有人願意把工作給他們做,他們這個產業能夠讓更多人知道說,也許你不用再做便利成衣這樣子的時尚,也許你可以用,你會更珍惜你現在擁有的這個布料,譬如說這條牛仔褲也許只有300多塊,可是你珍惜這條褲子,讓爺爺奶奶用他的手藝,創造出它的溫度,也許這一條褲子又可以再陪你好幾年」。
成衣業興盛,裁縫師慢慢被時代潮流淘汰,許多職人師傅們流落各地,但也有服裝打樣師,與時俱進,靠著網路行銷,開啟另一片天地。
服飾修改店隱身在天母巷弄內,傍晚時分,依舊從屋裡傳來陣陣縫紉機的聲響,戴著帽子,髮已蒼白,63歲的修改師黃德盛,從早工作到晚不停歇,就連休假日也不得閒。
從裁量到修改、車線,短短不到二十分鐘,一件運動長褲就能改到客人指定的樣子。
還有破洞的牛仔褲,也能有新巧思,破洞地方改用蕾絲來縫補,瞬間變成更有設計感。
拿出古典風紅色花布料,裁出背心的造型,接著師傅修剪領子、扣子,就完成了一件有70年代復古風格的小洋裝。黃德盛師傅,14歲開始學裁縫,從打樣師做起,累積30年的老功夫,但隨著工廠關門,他也被迫轉職。
衣服修改師黃德盛說:「到最後一間一間收起來,看了很悲哀,工廠都移到外國去了,就沒工作了,公司沒工作,就想說來改衣服,就改衣服,就好啊改衣服,覺得做起來可以啊,很好啊」。
黃師傅一眼就能看出衣服的問題出在哪,靠著他巧手改造,客人回流率也增加,一袋一袋的衣服,從各縣市送來堆滿工作室,兒子也願意放下原本遊戲業的工作,回到家裡幫忙拓展父業,用數位化翻轉夕陽產業。
黃德盛兒子黃偉銘說:「車縫過程這樣,我會上字幕」。
三坪大的房間,成了他架設網路平台的工作室,先是建立完整的店家資訊,接著拍下爸爸修改衣服的過程,好手藝不藏私,影片剪輯後全部上傳影音平台。
不到半年時間,訂單一張一張來,業績也翻倍成長,每月平均收入15萬元。
黃德盛兒子黃偉銘說:「我自己是確實把我們這一個,地點做出來了,然後讓大家用導航就能導到我們,這樣師傅能接到,台北市各地區的衣服修改,從花蓮跟高雄這兩個區域,開始看到我的文章,看了就覺得不然我們的衣服也給你改,所以他們就促發我去說,也許我能做全台灣的」。
衣服修改師黃德盛說:「我就沒有覺得時機差,沒有時機差的,第一網路很重要,像他幫我做網路就爆發起來,差很多,因為人家都懶的出來了」。
靠著網路宣傳,將市場拓及到全台灣,而越來越多年輕人匯聚創意,推展友善環境理念,正為傳統產業帶來改革與生機!長期關注環保的楊秉勳夫妻檔,2019年10月,啟動了「台灣服飾鞋包修繕地圖」計畫。
田野間創辦人楊秉勳說:「希望一般的消費民眾,可以把你家附近的修改工作室的資訊,上傳到我們的平台,修皮的、修皮包的,或是修機能服的,或是需各種特殊的東西的,其實像這種很特殊修繕的部分,在台灣各地都還是存在的」。
想幫民眾和裁縫師牽起一條線,楊秉勳計劃,把全台裁縫師、修改師,店家特色、專長通通列出來,服飾、鞋包修繕地圖初稿慢慢成形。
因為現今快時尚風潮興起,民眾修改衣服意願降低,舊衣回收數量也年年攀升。
在人行道上到處可以看到像這樣的舊衣回收箱,根據統計,舊衣回收數量,2015年是4萬2百公噸,2017年6萬3千公噸,到2018年就已經突破了7萬公噸,等於平均每分鐘丟掉438件舊衣服」。
田野間創辦人楊秉勳說:「台灣從2017年之後,其實我們舊衣的量,是以好幾倍的方式在成長,所以我們在思考就是說怎麼樣,可以讓更多人可以參與循環經濟,或是讓衣服的過剩可以減緩的方式,那我們就想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大家現在比較少講的就是,把你的衣服拿去延長壽命,就是做修繕跟保養」。
延續衣櫃裡每件衣服的價值,減少成衣對環境造成的汙染,新世代青年、不願看到父輩的老手藝凋零,更不約而同,想把這一些身懷絕技的老師傅們,一一找回來,不僅要讓他們重拾裁縫的工作桌,也要留住台灣最美的記憶和溫度!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