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 檢視大梨山經驗 |山火啟示錄|華視新聞雜誌

陳沿佐 陳璽鈞 採訪/撰稿 盧松佑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中市

台灣歷史上最慘重的山林火災,就發生在台中武陵地區。2002年,大甲溪事業區第37、38林班,疑似因農民整地引發火苗,大火延燒近6天,不僅燒毀超過100公頃林地,更差點波及鄰近的七家灣溪,也就是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櫻花鉤吻鮭的重要棲地。近20年來,這處地點,已經三度發生森林大火,對生態造成嚴重衝擊,華視採訪小組,在東勢林管處人員帶領下,組成探勘隊重回火燒跡地,鏡頭直擊、山區大片珍貴林木燒得一片焦黑,至今仍難以恢復生機、場面令人痛心!

為了守住這片山林,林管處人員在山頂打造的直升機停機坪、及投水池,也首度在鏡頭前曝光,山火肆虐後,生態該如何復育?又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省思?跟著鏡頭,帶您登上海拔超過2300公尺的馬武佐野郡山、實地了解!

腥紅色火舌,席捲大地,一場炙熱的山林浩劫,正無情蔓延,2020年6月24日,下午5點25分,台中武陵地區的大甲溪事業區第37、38林班,山頂突然竄出火苗,在高溫助長下,火勢一發不可收拾,黃仲緯林務局東勢處技士說:「火很猛,溫度很高,煙很嗆,那時我們分兩隊,一隊在上面,一隊在下面,上面那一隊剛好被火包起來,中間的路就被切斷了,他們就被包在上面」。

直升機不斷來回灑水灌救,起火點超過海拔兩千公尺,地勢陡峭,現場遍布易燃的芒草,救火人員只能眼睜睜,看著山火失控延燒,黃仲緯林務局東勢處技士說:「那一場算最難救的,端午節的時候,5、6月分它溫度很高,我們早上清晨想說,很像快要滅掉了,去打打打,一到中午,然後又開始又再復燃起來了」。

大火肆虐4天3夜,才終告撲滅,近20年來,這處地點已經三度遭到林火燎原,華視新聞團隊,曾實際深入火場,目睹救火驚險瞬間,陳亞理(2002.5.13)記者說:「已經連續燒了兩天兩夜,這場面積,還在不斷擴大當中的森林大火,到底要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控制,到現在還是沒有個答案」。

李彥興東勢處梨山站主任說:「大甲溪事業區38林班,在民國91年的時候,已經開始發生第一次大火,那當時燒毀面積超過百餘公頃,那91年大火之後,一直到105年,再次發生一場森林大火,就去年發生了第三次森林大火」。

山林被火紋身,瞬間化成一片灰燼,怵目驚心場景,反覆上演,歷經多次大火,人們學到什麼教訓?在東勢林管處協助下,記者與森林護管員組成探勘隊,重回馬武佐野郡山火燒跡地,一探究竟,穿過一片茂密扎人的芒草堆,眼前出現一條溪流,阻礙了隊伍的腳步,原本水深及膝的野溪,因久旱未雨,乾渴成一道涓涓細流,大地在發燒,的林火也一觸即發,陳沿佐記者說:「我們現在正在繼續前進的地方,就是馬武佐野郡山防火線的入口,那這條防火線,其實是政府,在早期60年代,在當地規畫造林的時候,就已經規畫完成的,它是順著陵線,開闢出比較寬闊的林道,讓發生森林大火的時候,火不會互相延燒」。

崎嶇陡峭的碎石坡,僅容一人通行,跟著大隊伍往上攀登,可以明顯發現,林木不再青翠,樹皮乾裂焦黑,這是山火肆虐後留下的傷痕及印記,李彥興東勢處梨山站主任說:「那我們可以看到這邊的林木,樹冠的部分已經都燒枯萎了,尤其是像這棵二葉松,因為它底部被嚴重燃燒,所以它整支做一個伏倒,那它就是一個大型的燃料」。

60年代,政府在大甲溪事業區推動造林,廣植3100公頃的二葉松,但富含油脂的針葉林,一旦著火就難以撲滅,2002年大火後,政府推動林相改造,卻仍不敵山火頻傳,多年心血,付之一炬,李彥興東勢處梨山站主任說:「這都造林木啊,就是前次91年森林火災之後,那進行造林,所以這個就是台灣的一級木,是什麼木啊,紅檜紅檜木對,這是已經種了多久的紅檜木,這個大約20年左右」。

放眼望去,一片死寂,數百棵珍貴林木成了漆黑殘骸,全無生機,山谷間陣陣冷的寒風,也彷彿為台灣山林哭泣,一場山火,對自然造成的創傷,難以估計,採訪這天,碰巧颱風舒力基,擦邊過境帶來水氣,山區迎來久違的降雨。

陳沿佐記者說:「現在山區的雨勢不斷地加大,所以我們的上衣,還有我們的褲子,其實都已經淋溼了,那我們也不得不趕快換上雨衣,繼續攻頂」。

風雨兼程,負重前行,是森林護管員平時工作的日常,穿過一片焦黑的樹林,登上山頂,眼前出現令人出乎意料的風景,陳沿佐記者說:「經過了四個多小時的跋涉,我們現在終於來到,位於有海拔2300公尺最高點,這邊就是當初去年武陵大火,整個火燒跡地中的最高點,這場大火從這個山頭一路往下延燒,最後造成有80多公頃的山林付之一炬,而我們華視新聞團隊,也是第一個重回火燒現場的新聞媒體,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有許多原本茂密的樹林,現在樹木都是呈現焦黑的狀態,而以前這整個翠綠的山林,現在已經整個變成大草原」。

李彥興東勢處梨山站主任說:「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整個火燒跡地的林木,都已經被燒毀了,今年初開始長一些雜草上來,最主要的影響就說,整個生態環境,大環境已經遭受到改變」。

大雨過後,山嵐放晴,視野更加開闊,從高空鳥瞰,焦黑樹樁矗立在原地,林火在大地留下一道醒目傷疤,樹木難以重生,昆蟲動物也無以為家,邱志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說:「除了動物直接燒死之外,其實也造成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說棲地的破壞,因為把這些動物棲息的環境摧毀掉,食物來源沒有了,那牠繁殖場所也消滅了,這個就是幾十年之間沒辦法恢復的」。

清澈溪水潺潺濺濺,武陵地區的七家灣溪,是台灣瀕臨絕種櫻花鉤吻鮭,全國唯一棲地,在2020年6月的大火,一度險遭波及,吳貞純林務局東勢處秘書說:「那越過這條稜線往下,其實就是櫻花鉤吻鮭的保護區,所以那是時候我們一直很多同仁,就守著這個防火線,希望不要擴及」。

野火過境,生態歸零,少了植被保護,當大雨沖刷,土壤流失,自然環境更失去修復能力,邱志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說:「造林其實也不太容易,山區可能水源不足,種下去很陡的地方,這個土壤又薄,那保水力差,乾旱人沒辦法去澆水,那就死掉了」。

歷經多次山火,東勢林管處與空勤總隊合作,率全台之先,在馬武佐野郡山頂,開闢一座約400平方公尺的停機坪,解決高山水源不足,人力補給等難題,王志誠東勢處森林護管員說:「失火的話,我們可以馬上先用直升機,先把一批人先送來這邊,就是從上面開始向下去滅火,或是直接在這邊做阻隔這樣子,以前這邊還沒蓋的話,就是我們人員上來,其實火都已經燒到這邊來了對,(那大概可以省多少的時間),省多少至少一天的時間」。

直升機低空盤旋向下投水,瞄準的不是火苗,而是一處人工水池,這座東勢林管處在火燒跡地最高處,特別打造的救火利器,透過華視新聞團隊採訪,也首度在鏡頭前曝光,王志誠東勢處森林護管員說:「當初是在107年的時候去做的,然後它主要功能是,主要是在蓄水,然後救火的時候,我們會請空勤來這邊投水,然後容量大概是9噸,這樣我們失火的時候,我們會帶器材上來過來裝水,這樣一些比較小的火勢,我們就可以順利去撲滅」。

回顧台灣歷史上最慘重的森林大火,就位於記者這次採訪的大甲溪事業區第37、38林班,2002年,大火延燒5天4夜,燒毀101.2公頃林地,2016年第二度起火,13.88公頃,人工復育造林的森林,又毀於一旦,2020年第三度發生森林大火,最終動員97人次,花了4天3夜,才將火撲滅,廖一光林務局副局長說:「在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發生火災,在民國91年5月11號所引發的那次火災,那這次火災的地點,是在這個梨山地區,就是大甲事業區,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引火整地不慎造成的」。

中台灣是森林大火高風險地區,根據統計,2013年至今國有林地共發生316起火警,台中65起,南投53起,光這兩個縣市加總起來,就逼近總數的一半,廖一光林務局副局長說:「人為的因素大概98.1,自然因素引發的,閃電造成大概只有1.9,所以幾乎可以講,大部分都是人為造成的」。

馬武佐野郡山所在的大梨山地區,是60年代,國內二葉松重要造林地,就怕山火燒毀珍貴林木資源,當時林務單位也在山林間埋下伏筆,陳沿佐記者說:「從遠處眺望,我們可以看到,在對面的大甲溪第23林班地,順著陵線,有打造一條非常明顯的防火林帶,這個地方在三年前,曾經發生過山林大火,我們可以看到,直到現在在山谷中還是有一片山林,是呈現一片焦黑的,當時這個防火林帶,就有發揮功效,阻擋森林大火蔓延」。

李彥興東勢處梨山站主任說:「當時在建造的時候,就有考慮到防火的問題,所以是針對這些二葉松的純林,中間去做一個阻隔」。

縱橫在蓊鬱山林間的防火線,是守護森林的重要生命線,林務局在大梨山地區,總共打造28條防火線及防火林帶,總長超過100公里,數量及長度皆為全國之冠,李彥興東勢處梨山站主任說:「大概從德基水庫上,一直到我們接近宜蘭的思源啞口,在大甲溪的兩側,主要的一些二葉松的造林地的稜線上,這28條分布很廣」。

預防、搶救、復育,得同時並行,山火肆虐後,大地又該如何重現生機?黃琳捷林務局東勢處技正說:「那復育本身來講分為兩種,一種大概就是人工復育,那一個就是自然復育,那人工復育的部分,首先評估的就是,現場的天然林是不是已經燒毀,那第二個地被的一些種子庫,是不是也已經被火燒完了」。

森林需要時間復育,但大火對生態帶來的衝擊,國內相關研究卻長期不足,邱志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說:「國外是有一些,這種其實在幾十年前,就非常熱門的研究議題,在台灣因為研究人口少,我們必須建立本土的生態研究成果,來規畫將來要怎樣,可以提供比較有效的管理」。

彭啟明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說:「面對這種整個極端氣候,不管是說水太多,或是水太少乾旱,都會造成生態系的崩潰」。

張皪心綠色和平專案主任說:「森林大火跟氣候變遷,它們之間除了有因果關係之外,它也是一個惡性循環,當有更多森林被焚燒的時候,就會有更多溫室氣體,來到大氣層中,同時去加重氣候變遷的情況」。

彭啟明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說:「政府如果能花點時間去調查,這個頻率有多高,或是如何保衛我們森林,或是說當遇到火災的時候,能夠趕快回復,這個的工作平常看不到,但是真的發生的時候,應該要準備好」。

山火無情,威脅生態,奪走無數性命,每逢浩劫,山林必須歷經數十年休養生息,才得以恢復朝氣,鬱鬱蔥蔥的叢林,是涵養萬物的綠色寶庫,山火教會我們的,是人類該心懷敬意,尊重大地,讓寶貴生態永久延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