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石"廣藝|大理石的文創夢|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1960年代,隨著東西橫貫公路的開闢,中央山脈開採的大理石,揭開了台灣石材產業的蓬勃發展,而花蓮也成為大理石的重要基地。大理石主要用於建材,但近年來環境保護意識漸漸高漲,石材也大量轉趨進口,在產業急需轉型的考量下,有一群大理石產業的二代接班人,他們彼此串聯,透過創意發想,將石材碎片或是剩餘的建築材料,重新設計再利用。融合了美學概念和在地特色,大理石的文創商品,如何翻轉家鄉,與藝術市場重新接軌,一起來看。

台灣特有綠色蛇紋石,過去大多應用於建築材料,全台80%的石材資源都在花蓮,相關產業發展,也已經超過一甲子,面對疫情等諸多因素,才能走得更久更長遠。從花蓮玉里出發,我們進入卓溪鄉的山林,朝著台灣特有,綠色蛇紋石的神秘礦區,逐步前進。

花蓮大理石二代業者說:「這條路有時候會不通,夏天如果沒有下雨還好,如果下雨的話,這路就不好開了。」花蓮大理石二代業者康秀雪說:「目前台灣建材方面,大部分都是進口的石材,比如說義大利、土耳其礦產的石頭。台灣目前的蛇紋石,大家可能覺得礦產已經停採了,其實蛇紋石在台灣市場還是有的。」

縱使礦區規範有嚴格限制,採礦量也逐年減少,如今以進口為主要石材運用的業者,也在深思怎麼做,才能減少破壞永續環境。康秀雪說:「建材剩下來的石頭,可能會有一些耗損,丟掉很可惜,不去使用它的話,對石材真的是浪費。」

蘊源的山區,工作環境挑戰風吹日曬雨淋,沒有想像中的舒適,傳統大理石產業,要永久延續,業者得想方設法,發揮創意\為自己找出路。記者李婉婷說:「位在卓溪鄉清水部落,拉庫拉庫溪附近的礦區,主要以綠色的蛇紋石為主。它裁切的方式都是用金鋼鎖的鏈鋸加以切割,它除了是建材之外,現在大理石二代業者轉型,它們也是文創小物製作的原料。」

康秀雪說:「台灣蛇紋石的紋路其實很活絡,但比較沒有人去發掘它。我們希望用在地的石材,去發展成文創家具建材。」玉石設計師張芷毓說:「大部分蛇紋石,除非做建材或家具,如果做小東西那它一定是被侷限在很小的範圍,做配件、配飾它不會是主角,可是這樣子的話,沒有人會認識這個石頭。也因為這種石材,加工相比其他石頭較困難,因為它玉的結晶成分,比較複雜。」

在英國主修文化創意的張芷毓,善用大理石加工後廢棄的邊腳料,從文創概念出發,目標開拓另一片傳產藍海。張芷毓說:「想說用天然的邊料角料來做,試試看能不能用不同的設計,呈現不一樣的樣子。」

康秀雪說:「我們想說用文創的東西,去發展不一樣的東西,讓石頭更有生命力。」張芷毓說:「有機會來到礦區就會來撿小石頭,希望可以用這樣的石頭,用天然原始的樣貌,去試著讓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跟表達。我自己本身很喜歡恐龍,用恐龍的造型去呈現蛇紋石的紋路,它就不會這麼老氣,反而是年輕人,也可以入手的東西。」

張芷毓說:「馬是之前跟馬術協會合作,做馬術比賽的獎品,所以那時候有做一系列,有分駿馬跟小搖馬。」顛覆大型創作的刻板印象,突破傳統,開闢微型藝術這條路,似乎沒有想像中的萬般困難。

記者李婉婷說:「花蓮大理石業者,從早期的大型創作,到如今二代接班之後,也轉為開發小型文創商品。」過去仰賴代工大量生產的居家小物,一旦加入精緻與文化元素,不只豐富生活,也讓產業更有溫度,揚起藝術旗幟,股掌之間信手拈來皆創意。

花蓮大理石二代業者陳忠凌說:「其實可以做很多變化,市場也是可以接受的。有辦法再去想下一步,這個行業是可以繼續做下去的。」不拘泥傳統模式,甩開根深蒂固之後的灑脫不羈,自成一格,反而更具市場競爭力。陳忠凌說:「小時候這些東西都看過,可是不會運用這些知識跟資源。當看過外面之後才可以知道,花蓮人做事跟這個產業、這個社會要怎麼現代接軌。我們這票人,全部都是二代接班,表示說上一代留下來的資源,到我們這一代,我們再找到新的方式呈現。」

五家工廠二代接班人,到40歲,他們彼此串聯,從文創出發各自推陳出新,合力翻轉花蓮大理石產業,掀開全新扉頁。花蓮大理石二代業者陳泳霖說:「整個花蓮的石材產業在萎縮,所以我們幾個還在掙扎的二代,都在努力地想出路,透過文創,把我們產品精神,或是三十幾年老師傅的經驗,把它加入在我們的品牌精神,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陳泳霖說:「我現在手上拿的這兩個,一個霧面、一個亮面,差別在針對圓盤類的產品加工。從原石面經過一系列的加工,變成亮面的光面,這個是放馬克杯的底盤。」陳泳霖說:「過去我們跟阿璋(曾建璋)有共同的客戶,可能一張訂單有20個東西,有10個是我做10個他做,隨著這幾年,有些訂單開始流失到國外,我們兩家都開始走自己的品牌路線。」

上一輩以代工起家,建立產業基礎,透過家居產品拓展市場占有率。接班二代,如何從同質性發展個別差異,合作的關鍵在於互信。花蓮大理石二代業者曾建璋說:「一個產品就是一個希望,做做看做做看一直去嘗試。大理石不一定是主角,它有時候是配件,這其實以前是比較少的,現在就慢慢地去搭配。」

從產品代工到創意設計,以大理石元素融入生活,石材巧妙化身冰磚擀麵棍,打造廚房的鍋碗瓢盆,也無所不能。曾建璋說:「現在這台機器用途是做一個碗,碗的形狀沙拉碗,有點重量,大理石就是要厚重。正常使用不會壞,不要故意去摔它都不會壞。」

大量代工訂單,是傳統產業能維持營運的後盾,承受疫情時代的,多重市場挑戰,創造機會逆勢翻轉。曾建璋說:「現在看到這個是幫客人做的文鎮,外型是一個柿子。它每一個都長得不太一樣,因為是純天然的石頭,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所以它形狀、紋路都會不太一樣。」

傳統產業要走自己的路,要經得起激盪碰撞,文化觸角深耕延伸,在地化是關鍵因素。大理石文創駐村藝術家林立仁,林立仁是高雄人,多年前的一趟旅行,他在花蓮定居。如今他是文創五人小組加一,也是唯一的駐村藝術家。大理石文創駐村藝術家林立仁說:「我現在挑一顆可以做貓頭鷹的石頭,這個石頭都是忠凌家做花瓶,裡面抽出來空間的部分,這個尺寸做一些小東西很可愛。」

林立仁說:「我從設計跳到藝術,我可以有機會把藝術的部分,慢慢傳到他們產品裡面去,我內心有這樣的使命感。」林立仁說:「我把從藝術創作感受到的氛圍,或者是一些生活上的靈感,帶到產品裡面去。可能用現有,已經有的條件去做加工。」

藝術設計是產品,進入市場革命的催化劑,彌補傳統與流行文化之間的落差。花蓮大理石二代業者陳忠凌說:「這是我們新開發的文創商品,它是把舊的概念,像以前的筆筒節節高升,做不同的拆解,放在酒吧裡面就有不同的樣子呈現。不會只想說它是一個小小的筆筒,或是盆栽等等,但其實傳統的意念都還是有。」

陳忠凌說:「文創定義在於,如果只是當作一個小的商品化,它就沒有任何的文化只有創意而已。我回來接班之後,新的思維帶進這個產業,再引進一些新的人,帶進一些新的思維,引到這個產業裡面。可以生存的話,那就會發展不同的路線。」陳泳霖說:「其實我們也想在國內經營文創,但在經營整個工廠,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量,才有辦法去養活整間工廠。」曾建璋說:「大家去找尋不同的客群、不同的市場,再分下去這個產業就沒有人了。」

花蓮大理石產業,藉由文創拓展市場實力。二代接班結盟,合作取代競爭成為共識,集思廣益相互給力,朝振興傳統產業的康莊坦途,奔馳前進。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