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佐 採訪/撰稿 梅志銓 攝影/剪輯 / 南投縣
都市裡,每個人的居住空間越來越狹小,而買房更是奢侈的夢想,世界各國掀起迷你屋的風潮。現在台灣也能看到迷你屋,又稱微型屋,小坪數但內裝五臟俱全,特別受到年輕人和養老族群的青睞。華視新聞團隊,實際探訪了兩位迷你屋的住戶,他們的家都不到十坪大,為了善用屋內空間,
茶香氤氳,伴隨窗外美景,家住南投鹿谷的英文老師江曉萍,一天滿滿的元氣,就從廚房開始。迷你屋住戶江曉萍說:「這個是我跟我女兒的小餐桌,其實位子小小的,坐在這邊滿溫馨,附近都會有小貓咪會來,跟我們在這個窗台對望。」
仔細一看,她的廚房不到一坪,無論是牆角的餐桌,還是一旁的冰箱,屋內裝潢格局全都很迷你。江曉萍說:「這就是我的小冰箱,它雖然非常地小,但是它滿足我每天三餐的需要,雖然小什麼都小,但是它裡面是豐富的,所以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因為空間小,得力行減法生活,家住台中的江小姐,20年前在好山好水的南投,買了一塊地。兩年前花了400多萬,蓋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不過她夢想中的「家」,和別人很不一樣。江曉萍說:「歡迎來到我的迷你屋,這是我可愛的小門,進來吧,來介紹一下這是我的小客廳,這是多功能,可以當我的床鋪。」
從客廳這頭走到另一頭,不用五步就能抵達,空間不到十坪,生活機能一應俱全,這樣的房子又被稱為「迷你屋」,近年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江曉萍說:「大家都覺得房子為什麼要住這麼小,爸爸來看的時候,也覺得房子太小了。因為我就是很簡單的人,我喜歡乾乾淨淨的,可是我又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整理,所以我就決定小屋還是最適合我。」
從空中鳥瞰,整棟木造建築更顯精緻小巧,相較於一戶動輒上千萬的傳統水泥建築,迷你屋平均300萬即可入住,面對高房價時代來臨,是否能夠成為解方之一?江曉萍說:「我覺得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我的能力負擔得起,不想要有太大的房貸壓力時,它是一個很好的考量。」
同樣鍾情迷你屋生活的,還有她。迷你屋住戶湯美齡說:「我的生活的樂趣,就是再把它們搬過來搬過去,有些人會有點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種種花吧。」
家住苗栗南庄的湯美齡,年屆八十,退休生活依然充實。湯美齡說:「我在台北,而且在很熱鬧的信義區,生活了一甲子,很嚮往鄉下的這個風,這個空氣,真的是愛上這個地方,就下定決心,慢慢地想辦法在這個地方落腳。」
儘管擁有一片山林,足以蓋一棟大房子,湯美齡卻顛覆思維,選擇與小屋共處,和子女住得很近,仍保有個人空間。湯美齡說:「室雅何需大,小木屋沒有壓力為什麼,哪一天我要是換了一個地方,想去海邊的時候,這個木屋可以吊過去,可以上山也可以下海,它給我一種很自由的感覺。」
想要住得安穩,家應該要多大?依照內政部訂定的基本居住水準,假如您是一個人住,只需4坪就足以維持生活需求,兩個人5坪,三個人7坪,四個人需要的空間,則是將近10坪,住得小又要住得巧,究竟這波迷你屋風潮,有何魅力?
迷你屋業者王騰鋒說:「這間的格局設計規劃,右手邊是客廳空間,比較不同的是,我們在這間上面,可以看到廚具有加大,且採四人座的餐桌。再來上面,我們把寢室的空間移到了閣樓,在這個樓梯上面,我們也沒有浪費任何空間,都是做減法生活的收納設計。」
王騰鋒說:「疫情之後,其實人跟人之間的距離,突然變得比較疏遠,所以我們的客戶都會選擇,半市郊或者是郊區,然後使用一間這種迷你屋,就可以來滿足他們生活上的各種需求。」
台灣迷你屋業者,最初替飯店打造小木屋或客製化私人別墅,早期主要客群為退休族群,但近年開始有了變化。王騰鋒說:「現在的房價議題,它可以解決年輕人長期背房貸的問題,只要有一塊土地,其實放上去水電接起來,就可以滿足基本生活。」
1997年,美國掀起微屋運動,不少人將房子放上拖車,打造移動式小木屋。全球將近四成的碳排量,都
鏡頭來到彰化芳苑工業區,拖板車載著重達將近一噸的瓶磚,來回穿梭忙個不停。記者陳沿佐說:「您能夠想像嗎,喝過的養樂多瓶,竟然能夠成為迷你屋建材的原料,現在在我身旁這些堆積如山,從各地的回收廠,回收回來的瓶瓶罐罐,經過清洗粉碎等處理之後,就能被賦予新生命。」
環保科技公司業務部副理蕭力捷說:「它主要叫聚苯乙烯,就是我們一般講的PS,主要的來源可以看到像養樂多瓶。其實我們的客戶,他們會拿去做塑木,因為它具耐衝擊,強度又夠耐候的特性,所以它是一個很好的綠建材的材料。」
具有高強度,耐衝擊,適合做為建材的特性,廢棄飲料罐、透明便當盒,從此有了新去處。業者每個月最多可處理50噸,製成碎片後,還得送去加工處理。綠能材料業者張福麟說:「處理前跟處理後的碎片,進到我們這個廠後,我們會先做前拌,讓材料每一批在生產時,它的物性是均勻的。」
張福麟說:「拌完料之後,會直接入到我們的押出設備,押出設備後會用加熱熔融。我們的設備是屬於拉條切設備,所以它拉完之後,會變成一條一條的出來,經過水中的冷卻之後,在我們的切粒機做切粒。」張福麟說:「其實這樣的再生料,跟目前新料來比的話,至少可以減少50%到60%的減碳量(碳排量)。」
經過加熱加壓、塑形及造粒,形狀各異的塑膠碎片,成為米粒般大小的再生顆粒,從原本的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建材原料。走進這間位在苗栗苑裡的塑膠工廠,由回收材料所製成的角材,正經由生產線緩緩成形。
綠建材業者紀宏儒說:「我們原料拌料好之後,從集料桶下料之後經過加熱管,然後重要的是我們的模具,我們的模具冷卻押出成形。」紀宏儒說:「這塊是我們的外牆板,一般應用在,露營的小木屋。我們做很多就是,它其實可以堆疊上去,那它也有防水的功能。」
不只建材以低碳打造,和傳統住宅相比,迷你屋空間小,避免民眾過量購物,還能減少冷暖氣消耗量。根據研究,住戶終其一生,碳排量可節省七成,組裝過程也符合環境永續。
工程人員如同拚積木般敲敲打打,將材料各就各位,只需一個工作天,迷你屋就能組裝完成。迷你屋業者劉清輝說:「它是一種預鑄式的工法,整個建築物的主要構造,拆解成很多片板材,很多都是已經模組化,在工廠已經加工完成,減少不必要現場人工的浪費。」
完工後的迷你屋,緩緩放上拖車準備運往目的地,沿途行經大街小巷,少見又有趣的「搬家」工程,吸引路人圍觀。劉清輝說:「移動式的建築物當然很吸睛,我們每次出貨的時候,中間過程其實滿多人,會追著我們貨車跑。劉清輝說:「比較狹隘或是比較不容易到達的地方,它也可以換車,比如說像堆高機吊卡車,來到達目的地,然後把它裝運進來。」
迷你屋風潮快速興起,深受年輕族群青睞,建築師卻提醒,建築法規中,並沒有對「迷你屋」明確定義,興建過程也得留意是否合法。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劉國隆說:「在建築法規裡面,我們都是依照它的構造形式,像木構造、鋼筋混凝土構造、加強磚造,當然名稱外界業者要怎麼稱呼,都是他們創建,我們也樂觀其成,可是一定要符合建築法系。」
想要擁有一棟迷你屋,並非民眾想蓋就蓋,首先得擁有一塊土地或買得起一塊土地,地目必須是建築用地,廢污水處理要事先規劃符合排放標準。若要申請永久性建築,應為建材通過認證的防火構造物,或是距離鄰地6公尺以上,經過地方主管機關審核通過,才能拿到建築執照和使用執照,如果位於農牧用地則另有規範。
劉國隆說:「現在要蓋農舍,農舍的規定,第一個你的身分要是兩年以上的農民,第二個農地面積一定要是2500米平方以上,那可以蓋10分之1,就等於差不多70多坪。因為現在政府也在管制,希望所有的建築物,都有建築執照跟使用執照,因為有執照後才可以申請台電的用電。你也不能便宜行事,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思考,它房舍合不合法。」
想在山林間蓋棟小屋,享受退休生活,若用途與地目不相符,民眾可能會被依照違反區域計畫法,處6到30萬元以下罰鍰,最嚴重房子還會被認定為違章建築,遭到拆除。劉國隆說:「我們政府,已經開始在一些非法用地目上(加強稽查),也就是農業用地上,你蓋的房子,然後以後還會被強制拆除,那就會得不償失。
迷你屋,不只改變人們居住模式,也為生活開啟更多想像。但購屋前,消費者還是得留意設置法規,小空間大夢想才能盡情揮灑。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