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雅 潘建任 專題報導 / 台北市
過去傳統的養殖漁業,因為有部分抽取地下水,經常被視為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的原因之一,為了減少養殖漁業對環境的衝擊,有企業自行研發出一套,室外生態循環養殖系統,他們將養殖池搬到陸地上養魚,把傳統魚塭拿來養水,打造自然生態,再將生態池的水,注入養殖池中,形成一個循環系統,如此一來既能免去抽取地下水,也可以省下80%的用水,用友善土地的養殖方式,養出新鮮好魚,同時發起捐贈活動,在過去七年來已經捐出20萬條魚,給社福團體,養魚這條路,如何開拓永續新風景,透過FOCUS專題報導,帶您了解。
早上十點半,教會陪讀班的廚房早已開始忙碌,出貨之前就已經處理好魚的內臟,等廚師收到之後,這些魚只要清洗好就能準備料理,魚的鮮甜香味慢慢地在廚房散開,接著就能準備出菜。
從魚肉本身魚頭到魚眼睛,通通都很捧場,是期待的眼神,也是在嚐過後臉上出現的滿足笑容,這是中華海洋生技從2016年開始,用自家養的魚在社福機構創造的新價值。
不因生意好壞受到影響,每個月定期捐贈,至今已經累積捐贈20萬條的魚,而這樣與社會建立起的連結還要繼續下去,當然和產地也要搭起綠色循環,,來到屏東中華海洋生技的養殖廠,僅僅兩個魚塭卻能想養什麼魚就養什麼魚,還能兼顧水的品質。
深知水是魚的健康條件,於是拋棄傳統用魚塭養魚的方式,改採生態循環系統先把水養好來,生態池定期加入自行研發的天然生物製劑,維持水中的良好生態,再把養好的水放入養殖池中。
而這樣養魚的方式,比傳統的還要減少80%的用水,又不會因為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加上水車帶動水流,讓魚就像在海洋裡生活一樣強迫運動,而室內養殖也採用自行研發的生態養殖系統,用友善養的殖方式養著高檔的東星斑,就連魚吃什麼也很講究。
堅持人能吃的食材魚才可以吃,所以每週總有個兩三天要像這樣,要在魚專屬的小廚房製作魚飼料,90度的高溫來回烹煮,再急速冷凍確保新鮮,養殖的每一個環節強調天然友善綠循環,也獲得遠見第19屆ESG企業永續獎的肯定,也是獲獎者中少數的中小企業,張永聲、謝清輝在大學時期,就結拜的兩個人,一個懂市場行銷一個專精養魚,落實ESG永續精神,兩人聯手用綠色養殖的方式,顛覆傳統的養殖漁業。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